【信息主义】信息主义诗观纵横                      

·诗阳·


               ◇诗阳访谈◇
         ——诗阳访谈/文艺家网《中国网诗榜》

1、在创作网诗前您已有多少年诗歌创作经历?有哪些代表性的诗歌文本?

诗歌是对生活的再创造,我很久以来都生活在诗歌里,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本身就
是诗歌的精神取向,一种对生命意识不断认知并创新的艺术过程。我以前对文学艺
术过于敏感,使得我长期处在无限的文学期待之中。我的诗歌写作始于大学时代,
那时的我,正被太多的艺术形式所吸引,又深陷于波德莱尔和兰波等人的象征主义
幻觉之中,因此写出的诗歌在主题和风格上是离散的。和不少诗人一样,我当时最
大的努力是试图以语言文字营造精神世界并寻找文学的绝对意义。

大学毕业后,我在法国南部一个城市读了五年的书,该城市是司汤达的故乡,在那
段岁月里我的文学审美观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人文思想的影响,那时候还没有觉得
自己应该是或者已经是诗人。毕竟,把握自己的本质并作出准确的精神定位其实是
件很困难的事。有一段时间我的写作主要以散文为主,认为只有散文才能从历史和
文化经验中发掘出新的文学意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感到散文这样的写
作形式在文学功能上有不少局限性,后来我有机会访问了座落在英国斯特拉夫德的
沙士比亚故居,那个小镇所具有的独特文化氛围给我以强烈的灵魂震撼,随之而来
的是我一连几天的解脱般的放弃感,我突然觉得只有诗歌才是能够让我超越自己的
最后心智力量。

此后的诗歌创作促使我在写作中不断地捕捉异化的自己,我感受到了诗歌语言和精
神意义的永不可捉摸性,感受到了在诗歌中预支生命之后的力不从心,我常常在深
思熟虑之后回到自己最初的作品中反复理解自己、确认自己。这一段时间里,我总
是企图在诗歌里去摘取新的禁果,所谓禁果只是一种意念上的精神体验,我无法真
实地领悟出禁果的本质意义究竟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但我相信我在诗歌里想逾越
的是与现实同构的某种虚拟意境的界限。这样的情形持续了两三年,我也因学业和
工作关系辗转到了美国。

从那时候起,我的诗歌创作思维不再像以往那样激烈,这使得我能有一个相对平和
稳定的写作心境。网络上一些资料文章介绍说我在1993年3月首次发表了中文原创诗
歌,在那之前我曾经在网络上发表过用英文和法文写的诗歌,后来网络上的中文HZ
码成功实现了以7位ASCII码传送8位国标码,我才得以有机会用中文发表诗歌。我清
楚记得当时是怎样用电脑写作的,那是无数个宁静的远郊之夜,我一坐在电脑前,
就立刻觉得我的灵魂被诗歌完全窃为已有,而我每写完一首诗的时候就感到我自己
彻底脱胎换骨了一次。有一天深夜,我将电脑搬进楼上的空屋里,诺大的空房间中
央只有一台电脑和一些电线,我坐在地上埋头敲键写诗坚持了很久,仿佛觉得这就
是纯诗境界的围城,诗意就是游离于我生命之外的终极,剩下的整个世界则一片空
白,而我自身以诗歌的纯信息方式存在。



2、1991年王笑飞先生创办了世界上首家中文诗歌通讯网。这一通讯网最初几年只是
用于张贴古典诗歌,很少有诗歌创作交流,在1993年3月您开始通过电子邮件在网络
上大量发表诗歌作品,此期间的作品被认为是现存的最早的网络诗歌,这些诗歌中
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与传统诗歌相比,除了借用的展示平台不一样外,还有
什么特点?

在我所写的早期网诗中可以看到,我的相当一部分诗歌充满了典型的虚拟主义特征
,这种风格的出现多多少少也是由网络空间创作和发表的人文环境所决定的。我当
时的信念是,只有虚拟才能突破人类自身的极限,后来我试图在虚拟主义的基础上
建立一个以信息论为思辨依据的信息主义诗歌创作原则。虚拟是诗歌表征在语言意
象层面上的回归,而生命意识的本质以信息形态存在,诗歌的境界则是持续的以信
息运动为潜能的精神实体。1993年3月所写的《诗意》(1993年3月25日)属于这一类
作品,这样的创作手法在三年后写成的《在时间的岛上》(1996年12月10日)一诗中
更为显突。在寻求自我突破进一步摆脱既有的诗风和审美模式的过程中,我也试图
通过以信息的重构综合手法对约定俗成的事物进行弃取和否定继而设法孕育出新的
诗性本义,因此又写成了《水祭》(1998年5月1日)等系列作品。

而另一些早期网诗则颇受象征主义作品的影响,我曾期待着能够将印象派绘画和音
乐的那种捕捉瞬间灵感的审美手法运用在诗歌中并加以强化。网络所具有的直接传
播、虚拟现实以及在线互动等文化特征极大地丰富了诗歌创作实践过程中的艺术体
验,因此我尝试着在诗歌中以深度隐喻的方法获取象征之外的超验本质,通过对信
息元之间的多层次类比和映射转化关系的运用,让作品在语构上完成审美的要求进
而在内容上体现出应有的精神深度。我一度企图用这样的诗歌来诠释德彪西的音乐
作品(1994年8月),之后又写出《独弈》(1998年6月1日)等作品。

上面提到的几篇诗歌都成为长诗里的章节片断,自从用电脑写作之后,我养成了反
复阅读自己的诗歌并加以修整续补的创作习惯,我的写作方式和诗风从此向长诗转
型。写长诗的过程迫使我不得不对人或者事物的精神价值进行多维度的反思从而不
断得到特殊的灵魂回归感,我最近所写的一首诗歌也是长诗《虚拟的命题》(2008年
10月26日)。当然,我写的最多的还是短诗,在当年的中文通讯组和中文诗歌通讯网
上,我也发表了一些表达对生命的灵性体验进行禅述、对诗歌内涵进行感性化引证
的抒情诗体,事实表明,这类有维美倾向的纯诗容易被一些通俗性文学网刊所转载
,反而流传得更广泛一些。

电脑网络不仅仅是网诗的展示刊载平台同时也是创作平台,自1993年开始我所发表
的网诗基本上都是直接在电脑上键入的,只有一首长诗是在纸上援笔而就的。以网
络为基础的展示平台有很多独特的优点,比如即时发表、超文本以及作者读者互动
等。除此之外,网诗的写作心态是自由的,网诗的发表无须通过专业权威的限制,
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直接发表原创诗歌,作品的写作范式可以是随意的,其审美
取向也无需得到诗歌刊物和文学流派的认可。值得一提的是,正如我当年所期待的
那样,网络诗歌在多年的充分发展之后终于打破了少数人为多数人写诗的传统诗歌
文学垄断局面而成为多数人为多数人写诗的网上诗歌运动。



3、1994年您的网诗创作达到高峰,几乎以每天一首的速度在网络和各大中文网刊上
发表了数百首诗歌,被一些网上诗友讥为贩卖快餐,您当时和现在是怎么理解的?


1993年至1995年的那段时间里,我每天晚上在电脑上专心致志地写诗,几乎不考虑
别的事情,当时的我始终认为自己是以生命在写作。人的一生里能有这么一段日子
可以放下生活中的一切而专心写作是件非常值得珍惜的事,我1996年之后写了更多
的网诗,但从那时起就再也没有机会能日夜坐在电脑前通宵达旦地写诗了。

说到诗歌“快餐”,我当时其实并不知道此事,后来才听说这是指我每天在网络上
发表一篇诗歌。在一般人看来,写网诗连纸和笔都不要,或许唯一要花费只是灵感
和时间。然而事实上为了写好诗,诗人的投入是无限的,一首诗的诞生往往代表着
诗人长时间的劳动和极度的精神透支。当时的我在写诗时的确有一种以身殉道的感
觉,尽管那时的我无法预测将来的网诗运动会发展到什么规模,还是一直坚持努力
地推动网络诗歌的发展,以带动更多诗人的积极参与,希望有朝一日能形成一个有
一定规模的诗歌运动。我那时几乎是每天晚上坚持写诗,但很难做到每次都写出新
诗好诗,不少诗是分数次写完的,有几次我闭门数日创作长诗,写到思源枯竭时,
便有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精疲力尽的崩溃感,这样艰辛的长时间创作过程从这个
意义上说是很难与快餐联系在一起的。

“快餐”一说倒是从广义上点明了网诗的一个特点,那就是诗歌的快捷发表和高速
传播。与纸刊相比,网络的速度之快可以让任何人不受任何限制地随时发表诗歌,
其传播空间之大更可以将诗歌传送到网络的各个角落。今天的网络普及使得包括网
诗在内的网络文学更加具有直接发表和瞬间传播的绝对自由度,这是在互联网时代
的人文环境中网络诗歌在传播模式上的必然发展趋势。这样的诗歌格局在受到一些
人质疑的同时,早已被更多的人接受,我们可以由此看到网诗在创作和刊发过程中
所体现出来的自由性和开放性。

至于问起我现在是怎么理解的,其实我的看法没有本质上的变化,现在再次想起来
,倒是增加了很多怀念,怀念当年那段不食人间烟火全力以赴创作诗歌的日子。



4、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诗坛处于沉寂状态,诗歌、诗人渐趋边缘化,网诗的出现使
中国诗歌出现了“井喷”式的空前繁荣景象,对这一诗歌现象您是如何理解的?

从目前的网络文化发展趋势来看,以互联网为创作和传播手段的文学形态已经被学
术界认同,更是被现今的社会所普遍接受,这包括网诗在内的各种原创文学作品和
理论。无论是一开始的诗歌通讯网、中文新闻组、BBS、和网络诗刊,还是后来的诗
歌文库、诗歌网站和诗歌论坛,以及现在的各种门户网站诗歌频道和大量涌现的诗
歌博客群体,都成为推动诗歌发展的直接动力,使得中国诗歌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
迅猛发展。

的确,网诗的出现使中国诗歌出现了空前繁荣的诗歌运动,互联网为诗歌创作和传
播提供了全新的人文环境,有了这样的开放式创作和发表平台,网诗的文学职能得
到了充分的发挥。我们看到,以往的个体创作和诗派分裂对抗的局面被不断扩大的
网络诗歌运动所取代,传统的诗歌权威逐渐消失,各种民刊和专业诗刊通过平等自
由的网媒不断地共同促进这样的繁荣。

网诗不仅改变了诗歌的创作形式和审美取向,也对诗歌文学价值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学理上说,网诗不再仅仅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诗歌的形态而是诗
歌文学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可以肯定,网诗打破了专业诗刊的特权格局,解
放了诗人的创作心态,以往的诗歌创作方法和既定的写作范式不复存在,任何人可
以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以自己的文学立场创作发表作品,实现诗歌的价值。从这个
意义上说,网诗的虚拟人文环境促进了诗歌意识的本真化、诗歌运动社会化、作品
风格个性化等一系列历史性的嬗变。

我们也看到,电脑技术提供的创作平台改变了我们的写作方式和创作机制,语言文
字转化为联想式的词句键盘输入,网媒则提供了极大的传播空间,这样的空间促就
了自由平等的、多方向的诗歌文学交流。诗歌作品可以是虚拟意境的、超文本的、
多媒体的及其他的数码化艺术形式,诗人和读者之间能够进行最直接的交流,这样
的交流往往是读写互动的。这说明,网络时代的诗歌在文学形态上正在逐步转型,
诗歌文学的运演在不断扩大传播范围的同时向艺术审美的深度拓延,并促成了包括
信息主义、虚拟主义等在内的网络诗歌理论的发展。



5、对中国网诗的发展前景,您有什么预见性的看法?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网诗不仅仅是诗歌的一种存在而是作为整体的诗歌文学在生存
形态和审美建构上的延续,它直接代表着当代诗歌的文学立场和终极意义。而网络
化数字化本身则不断从技术上强化网诗的这种文学职能,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和网络文化的存在形式,网诗从诗歌的在线艺术现场逐渐演变诗歌文学的主流实体


同时我们也看到,网诗必须要进一步承传当代诗歌的审美责任,弘扬诗歌文学的人
文精神,现在各种诗歌网站和个人博客每天都有大量诗歌发表,而真正能经得起考
验的好作品非常有限。追求诗歌作品点击率和过于自由化的写作态度等都可能是造
成部分网诗文学底蕴匮乏的原因。所以,一些诗歌网站采取了种种措施,比如招收
专职的诗歌编辑,设立发表作品的评审机制,开辟诗歌荐赏专栏,举办各种形式的
网诗大赛,建立良好的诗歌批评理论架构等,从而在宏观上提高网诗的艺术品格和
价值取向。

网诗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当代诗歌的发展在创作方式、传播手段、审美取向以及
诗学价值等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充分肯定网络诗歌对当代诗歌文学艺术承
传职能的前提下,网诗理论的有效建构和网诗批评体制的真正确立是完善其文学职
能的关键,我们希望网诗能早日在文学意识、思想内涵等各方面形成完整的诗歌理
论体系。

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网络诗歌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互联网的
范围,网络诗歌的创作传播过程不再单一,相当数量的网诗在纸媒诗刊上转载发表
,传统的诗刊出版机构也纷设诗歌网站论坛,另一方面,为数众多的在线诗群也纷
纷走出网络空间在现实生活中组建新的诗歌流派和团体。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
网诗与传统诗歌之间的区别在形态上和内容上都渐趋淡失。

诚然,网诗还处在一个持续发展的阶段,离它的成熟还有相当一段距离。对网络诗
歌范畴和概念的系统化研究尚未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深入。我们还需要在建立一个有
效的网络诗歌理论范式的基础上,对网诗的文学模式、文化内涵、价值认知、诗理
建构以及艺术缺失等各方面作比较全面的考辨。当前我们应该做的是在不断进步的
网络文化环境中巩固现有的网诗创作和传播架构,通过对网络作品诗理模式的确立
和知识谱系的完善来提升网诗的文学品质,最终使网诗成为诗歌文学的主流。


2009年4月15日


【信息主义】信息主义诗观纵横                      

·弈江南 诺然·


         ◇中国网络诗歌的起源、展望与反思◇

一。网络诗歌现象与网络文化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的崛起对诗歌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经历了十多年从无到有
的长期发展之后,网络诗歌逐步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现象之一。作为一种新生
的文学形态和写作范式,网络诗歌在冲击我们既有文化意识的同时改变了当代
诗歌的发展趋势。当我们以审视和期待的态度接受了这样的诗歌理念时,我们
对网络诗歌的文化背景、诗学范畴、艺术建构和价值模式等各方面的研究也系
统化地走向深入和成熟,从而在学术上提出了一系列从价值认知到艺术缺失的
各种前沿议题。

网络诗歌是以电脑为写作工具,以互联网为传播手段的文学形态。现代数字化
技术不仅为诗歌创作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媒介,也使得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直接互
动成为可能,因此确立了一种全新的历史上未曾有过的文学审美体系。作为一
种重要的文学形态,网络诗歌已经被社会所普遍认同和接受。信息技术的飞速
发展使得现今的诗歌创作实践和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的不可逆转改变,从最早
的诗歌通讯网、诗歌文学新闻组、诗歌网站和电子诗歌网刊开始,到后来不断
涌现的诗歌文学书屋、诗歌文学频道、诗歌论坛以及遍布网络各地的诗歌博客
圈群,网络诗歌无疑已经成为参与并推动文学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语言环境和信息资源,诗歌作为文学实体的一种存在,其
文学本质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演变。大规模的网络创作运动一方面促进了历史性
的写作转型,另一方面也为新的诗歌理论建构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实践基础。
在这样的一个网络化的诗歌时代里,我们有必要在对中国网络诗歌的起源进行
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审视目前的网络诗歌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
作出理论上的探讨和反思。

网络技术带来的变化是多方面的:从技术上说有诗歌的文本数字化,实现了在
线传播和阅读,以及读者和作者的虚拟互联互动;从创作实践上说有诗歌写作
的普及化,超文本的即时在线发表进一步消除了专业和业余的界限;从审美上
说则有文学的多媒体化,虚拟现实效应的可能运用已经直接影响或者解构了传
统的诗歌原本范式,传统的文字之美被电子化的诗体效果所强化,即从精神审
美到感官审美的回复;从文学上说,则出现了从以往的深入精神意义向宣扬欲
念的转型,从理性反思向感官消费的过渡,进而导致人类对诗性的重新认识,
并以日常的网络生活经验将纯心灵的体验加以推广泛化。由此可见,网络诗歌
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创作和传播平台的质与量的增变,而且是从理论到实践的文
学内在基质的不可逆更替。


二。网络诗歌的定义

对网络诗歌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将在网络上出现的和登载的诗歌
一概划为网络诗歌;第二种看法认为在网络上发表的原创诗作才是网络诗歌;
第三种看法认为必须以电脑为创作平台写出来的,并且直接发表在网络上的原
创作品才能称为网络诗歌;还有第四种认为网络诗歌应该是那种有别与传统诗
歌的具有超文本链接的无法离开互联网的、甚至带有多媒体成分以至于不可下
载转版的诗歌作品才是纯正的网络诗歌。

持第一种看法的人认为所有的诗歌都是一体的不可分的,网络只是一种媒介和
传播手段,只要是通过诗歌网站、诗歌论坛、门户网站的诗歌频道、以及诗人
博客登载的作品都具有完整的网络诗歌特征。持第二种看法的人认为第一种看
法无法区分网络诗歌和电子扫描上网的经典诗歌,所以网络诗歌必须是原创诗
歌,包括纸刊上出现过的原创诗歌。持第三种看法的人则认为只有以电脑写作
并通过网络首发的诗歌才是直接参与网络创作的诗歌,而在纸刊上发表再传播
到网上的作品,并没有体现出网络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所发挥的能动作用,所以
不能算是真正的网络诗歌,只有直接通过电脑创作和发表,才能体现出网络诗
歌的新自由度和新文学形态。为数不多的持第四种看法的人则试图将网络诗歌
与传统诗歌绝对地区分开来,强调网络诗歌是通过网络技术所实现的诗歌创作
运动的根本性变革。

这些看法充分显示,不同的观点试图在不同的层面上对网络诗歌作出不同的定
义。目前大多数人倾向于第二种和第三种定义,然而有关网络诗歌定义的讨论
和争议从未停止过。网络时代的新技术不断地更新,互联网的巨大空间使得任
何一个人都可以超越专业出版的限制而直接发表诗歌,这是一种在电脑网络上
不受纸媒制约的,不求功利的,自由宣泄的,精神上彻底解放的创作实践。这
样的无束缚的无需审阅编辑即可发表的过程,是原创的重要表现。从历史上看
,诗歌是对心灵不断探索的结果,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文学形态。信
息社会的发展,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诗歌成为我们通过网络对精神领域进行
探索的新手段,因此,网络诗歌的出现是一种历史性的必然。

无论对网络诗歌的定义持什么样的看法,我们都认为网络诗歌的核心意义是创
作的自由化,艺术的原题就是不以谋利为目的的绝对自由精神,在这个意义上
,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诗歌创作的内在动力。网络的虚拟空间从技术上
重新架构了诗歌的绝对精神,诗歌的境界也是绝对的,这使得它很快就被网络
接受成为新的文学实体。网络的特点之一是其空间的无限性和极大的自由度,
这一切均为诗歌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三。网络诗歌的起源与现状

1993年3月25日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诗阳第一次通过网络向全世界发出了一首
中文原创诗歌《诗意》(节选):

  风一吹来
  就成了精致的传说
  它穿过期待
  打动我珍藏的化石
  一个春天被无限地点燃
  而海水依然保持冷的平静
  火确认了时刻

  唯有生命回到瞬间
  年代流亡
  在我们历史悠久的血管中
  以梦想为理由,我面对温柔的逝水
  沉默的词汇
  与内心一同沦为理念

  ……

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在电脑上创作并通过网络发表的中文原创诗,标志着网
络诗歌的诞生。短短几天内,诗阳又在互联网上相继发表了《思念》、《早春
高歌》、《嘱咐,文字,水》、《信息的一切》等网络诗歌。此后他不断在中
文新闻组和中文诗歌网上发表了数百篇诗歌,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网络诗人
。这些的网络诗歌的大量发表,带动了其他诗人的加入,在互联网上形成了来
自全世界各地的早期网络诗人群,中文网络诗歌迅速地崛起。从1994年开始,
网络诗歌运动规模不断扩大,最活跃的网络诗人有诗阳、鲁鸣、亦布、JH、梦
冉、竹人、方舟子、泓、秋之客、梁天天、马兰、祥子、梁元、西岭、吴斌、
非杨、建云、岳涵等,他们的诗歌作品大量出现在多种网络文学刊物上。第一
份网络版的中文诗刊《橄榄树》则于1995年3月出现,由诗阳、鲁鸣、马兰等人
创立。网络上除了中文新闻组alt。chinese。text和中文诗歌网chpoem,一些以
bbs,ftp和gopher等技术建立的中国文学和诗歌站也在海外陆续成立。1996年更
多的中文文学和诗歌网刊在互联网上出现,如《新大陆诗选》、台湾的《台湾
现代诗网路联盟》、《威斯康星大学通讯》、《布法罗人》、《未名》,加拿
大的《联谊通讯》、《红河谷》、《窗口》、《枫华园》,德国的《真言》,英
国的《利兹通讯》,瑞典的《北极光》、《隆德华人》,丹麦的《美人鱼》,
荷兰的《郁金香》,日本的《东北风》等,许多网刊建立了固定的网站,与此同
时,个人的中文诗歌网站和文学库开始在海外陆续问世,在国内的网吧开始在
各大城市飞速发展的同时,对网络文学产生影响的主要是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中
文网络名家。而其中最活跃的这批网络诗人所推动的网络诗歌运动也延续为后
来的一些网络诗歌流派如虚拟主义、信息主义写作等。需要提到的是,在这同
一段时间里,纸刊依然是诗歌发表的主要方式,除了正式发行的《星星》、《
诗刊》等官方诗刊之外、尚流行纸质民刊,如《诗参考》、《阵地》、《国际
汉语诗坛》、《东北亚》、《丑石诗报》、《话语》、《葵》、《翼》、《偏
移》、《小杂志》、《诗丛刊》、《独立》、《零点》、《大十字》、《太阳
》、《放弃》、《外遇》、《面影》、《自行车》、《阿波利奈尔》、《汉诗
发展资料》、《守望》、《新城市》、《诗歌参考》、《射门》等。

1997年朱威廉在上海创立了中文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此外,网易等公司
开始提供免费空间,为个人文学网站提供了极大的方面,“橄榄树”等诗歌文
学网站在国内设立站点,与此同时,各类个人诗歌文学库开始流行。同年的11
月2日,老榕的《10。31大连金州没有眼泪》的文章标志着网络原创文学首次在
国内开始产生重大影响。1998年,“黄金书屋”、“书路”等大型文学网站正
式创办,BBS上登载了蔡智恒的作品《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天涯”上刊登了
一篇网络小说《活得像个人样》,这些都标志着国内网络文学的迅速兴起,尽
管国内已经出现了各类个人网络文学书屋,此时的网络诗歌运动重心依然在海
外。第二年,李元胜等创办的国内第一家诗歌网刊《界限》在“重庆文学”站
上出现,初期的《界限》着重于重庆和海外中文诗歌作品的发表。与此同时各
种的大型中文文学网站和收费博库不断成立,网络文学走向繁荣。这一年中国
诗坛发生了几件事,一是1999年北京郊区平谷县召开的盘峰诗会上“知识分子
写作”和“民间写作”之间的冲突,二是莫非、树才和谯达摩提出了第三条道
路写作的诗歌概念。

自1999年到2000年间,网易和榕树等网站纷纷设立包括诗歌在内的网络文学奖
,大量网民在网上尝试写作,众多的文学诗歌类网站在历经了波折、整合和兼
并之后,努力寻求更大的生存发展模式。以网络为平台的诗歌创作获得了更为
广泛的支持,纯诗歌网站迅速发展起来,2000年2月莱耳、桑克等创办的《诗生
活》诗歌网站成立,同年3月南人等创办了《诗江湖》网站,7月沈浩波、尹丽
川等创办《下半身》诗刊。也应该提到,这一年的八月,“衡山诗会”在南岳
衡山举行并爆发了沈浩波与韩东之间的一场“沈韩之争”,这样的争论后来延
续为诗歌网站上的诗人之间的纷争。2001年4月《或者》电子刊物创刊,创办人
为南人等,同年5月于怀玉等创办了《诗歌报》网站,年底祈国等人设立荒诞主
义诗歌实验小组。2001年8月份,诗人安琪与黄礼孩合编了《大陆中间代诗人诗
选》,安琪提出了“中间代”的诗歌流派概念。2002年9月陈肖、海梦等成立诗
先锋网站,林童、谯达摩等创立《第三条道路》诗报和第三条道路论坛及资料
库,谭五昌、滕云、牧斯等成立新江西诗派。2003年5月海啸创办了新诗代综合
中文诗歌网站,同年11月谢宜兴、刘伟雄等创办丑石诗歌网,也是在这一年,
出生于80年代的诗人在诗坛上正式亮相,2003年《诗选刊》及《海峡》等正式
推出80后诗人专号专刊。2005年诗阳、九歌、诺然和克莱儿等诗人试图以信息
论诠解和干预网络诗歌的创作实践,成立了时代诗歌网并出版《信息主义》、
《时代诗刊》和《网络诗人》诗刊。2006年周瑟瑟、朱鹰等诗人发起“卡丘主
义”流派运动,同年8月刘诚、南鸥、十品、原散羊、古岛杨明通、漂泊客、曹
英人、三春晖、黑牙沔水寒、樵野、红线女、左岸、十鼓、施玮、何其美、安
琪、白鸦、董辑、老巢、蝼冢荣光启、野航、野鬼、尺郭、沉木、李汉荣、刘
知己、马莉、苏兰朵、夏雨、西原愚木等发起第三极诗歌运动,以神性写作为
创作宗旨。

除此之外陆续出现的诗歌网站或诗歌论坛的还有:星星诗刊、诗选刊、蒲公英
、独立诗歌网、扬子鳄、或者、一行、女子诗报、翼、新诗歌网、轻诗歌网、
同志诗歌网、橡皮、唐、阵地、锋刃、中间、第三说、诗家园、终点、守望者
、诗中国、天涯、乐趣园诗歌社区等网站。此外,个人博客、博客圈及诗歌贴
吧等也成为越来越流行的诗歌发表传播工具。中国诗歌的发展开始大规模地向
网络上拓展,网络诗歌的普及使得更多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能够直接参与诗歌
写作和切磋交流,过去以诗刊为核心可以形成诗人群或者流派,现在往往以一
个诗歌网站或者论坛也能吸引一批志趣相投的诗人和读者,从而产生了无数个
新的诗人群体和流派分支,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让学术界产生了对原创诗歌是否
会泛滥化的疑问。

近几年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诗歌和传统意义上的诗坛之间的关
系走向密切,所有的诗歌运动和与诗歌有关的一切纷争无不一一在网络上引起
轰动。比如2006年发生了女诗人赵丽华口语诗歌所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在网络
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性效果,因此而产生的恶搞事件对网络诗歌的发展产
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2007年1月,由芒克、梁小斌、默默、莫非、张清华、车
前子、树才、潘洗尘、叶匡政等14位诗人共同签署的《天问诗歌公约》引起了
社会的关注,并遭到了于坚、沈浩波等诗人的质疑,这样的论争立刻从网上传
播开来并在诗歌论坛中引发了强烈反响。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网络诗歌
与传统纸刊的关系出现了相互衍生的互为格局,一方面,诗歌网站坚持吸引诗
人加入形成新的诗歌圈子并不断扩大,之后以诗人群的方式出版正式纸媒刊物
;另一方面,为数众多的官方民间诗歌刊物也在互联网上设立诗歌网站,形成
巨大的在线诗人群。这样复杂的诗群交错关系和网内网外融为一体的诗坛格局
,以及大量的文学诗歌博客的进一步普及,使得以网络诗歌为新特征的中国新
诗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网络诗歌经过长期的发展早已突破了虚拟写作平台的
单一建构而转向主体文化依归,也出现了以前沿的社会主题和鲜明的人文精神
为创作范式的尝试。


四。网络诗歌的写作特征

网络诗歌的出现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写作模式和传播方式的绝对自由,网上的直
接传播发表和在线互动交流创造了全新的数码化人文环境。诚然,互联网的极
大普及以及网络文化的通俗化使得诗歌作品的文学地位受到一些人的质疑,然
而这样的网络诗歌文学形式正在不断占取我们的生活空间,传统的诗歌纸刊出
版则处于更易受客观条件限制的处境。越来越多的诗人放弃了纸和笔,直接以
电脑网络为创作和交流平台。这样的发展趋势,令当代的诗歌文学格局发生了
不可逆的转型,对网络诗歌的研究不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以什么样的文学
范畴和诗理结构去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的思考。因此,如何从理论上系统
地诠释网络诗歌现象,对于诗歌研究者来说是个难题,网络诗歌固然起源于网
络,但它自身的文学概念与网络虚拟技术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诗歌的文学价
值观也是无法以信息科学来符号化量化的。再之,我们很难从过去的诗歌史上
找到类似的参照,也很难使用现有的诗歌文学发展模式对网络诗歌的前景做出
准切的评议。我们研究网络诗歌并非是将之与传统诗歌进行同异的直接比较,
而是为这种文学现象建立一个逐步成熟的理论体系,因为互联网的存在使得诗
歌的创作和传播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们无法也不应该以既有的诗歌价值理
论系统来定性分析和研究网络诗歌。

网络诗歌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如今大量的诗歌作品发表在诗歌论坛和诗
歌网刊上,还有更多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通过自己的博客直接发表原创作品,
这是网络诗歌生存环境所具有的优势。与传统的纸刊媒介相比,网络诗歌的传
播速度之快和传播空间之大,可以让优秀的作品在瞬间传遍网络的各个角落。
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诗歌文学提供了多媒体的在线刊载平台。最重要的是,
网络诗歌创作是任意的,其写作和阅读环境是互为的,这些都促就了网络诗歌
的个性化趋势。虽然传统的诗刊审稿限制消失之后,作品的质量不再得到保证
,但是作者的创意却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与此相比,传统的诗歌写作方式更容
易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网络诗歌则极大地解放了创作自由度和作品的
表现力。

首先,网络诗歌改变了传统的个体性创作方式和少数诗群割据垄断的格局,诗
歌创作不再是属于个别诗人的专长,几乎所有爱好诗歌的网民都可以参与网络
诗歌运动,网络之大,能够包容从普通网民的尝试之作到具有相当职业水平的
各种作品的存在。

其次是写作心态上的解放,任何一位网民能够以自己的虚拟角色进入诗歌的现
场,在以本真叙事进行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袒露自己的心性,以最具体的生活素
材诠释诗歌的价值观,所以,诗歌的文学取向不再受专业编辑风格和流派的影
响,不再需要得到传统纸媒的认可。

第三点是诗歌内容的丰富,作为互联网时代的群众性产物,网络诗歌不再受经
典创作范式的框定,也不再受到任何物质条件和客观环境的限制,因此能够准
确地反应出网络时代新生活的文化特点和精神依归。

第四点是网络诗歌的互动功能,诗歌不再是具有特权性的作品。传统的诗歌与
读者之间的距离使得读者无法直接参与诗歌的文本创作过程,而与纸刊完全不
同的是,网络作品以双向互动的方式促使作者和读者直接沟通,不仅读者的读
解权得到了充分的保证,而且作者和读者的在线参与也促成了作品的再创造。


第五点是网络诗歌所带来的开放性和平等性,网络作品的即时发表和快速传播
一方面保证了创作主体之间以及创作主体与读者之间的平等,另一方面也使得
诗歌的写作和阅读成为自然的民主的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思想交流的共享过程。


网络诗歌是文学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回归,它来自网络民间。网络诗人以电脑网
络为创作平台,以虚拟的身份发表诗歌作品,实现发自灵魂深处的精神宣泄。
他们不再受既有的写作范式和刊载体制以及其他的经典创作学理结构的约束,
这是艺术创造力的解放。虚拟的在场和实际上的不在场,可以使诗人尽情尽欲
地写作和发表作品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读者的反馈,虚拟的自我不再受
到物质上的功利主义的影响,这是诗人在本真状态中可能会得到的最佳创作境
界。同时我们也看到,网络在为诗歌作品充分本真化和个性化提供了可能性的
同时,也会使得相当一些作品出现通俗抒情、即兴阐述、自我沉溺和模式重复
等弊端。一些诗歌评论家认为,在快速的现代生活和高度发达的网络技术环境
中,如何能够静下心来对社会和人的本身价值进行深刻的反思是诗人和诗歌爱
好者所面临的新命题。网络诗歌的出现是诗歌创作嬗变的必然结果,身为时代
先锋的网络诗人们,在注重诗歌原创价值的同时,能够把握好自身的文学素质
和创作心态,是写出具有深度创意的诗歌作品的重要保证。


五。网络诗歌的审美承传与创新

网络新技术为诗歌论坛、诗歌网刊和个人博客等各种诗歌创作和发表平台的发
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然而当作为诗歌载体的网媒传播在形式上不断进步的同
时,诗歌本身的文学职能及其审美承传与创新更不应该受到忽视。网络诗歌的
兴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式写作空间,各种民间流派和传统诗歌权威以同
等的地位共同为诗歌的繁荣作出贡献,这是网络诗歌的价值所在。在这样空前
繁荣的诗潮背后,我们也看到,网络文化的大环境正在走向娱乐化、通俗化和
平民化,纯文学诗歌被认为是属于少数精英的文学消费品,这也使得网络诗歌
文学价值的认同模式不再倾向于社会现实意义,也无需企求精神上的终极关怀
,因此出现以爱情、苦闷、娱乐等个人情绪的宣泄为目的的通俗式诗歌。因此
,我们有必要在学理上对网络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所体现的精神意义重新进行探
讨与反思。

作为日趋多样化的网络文化的组成部分,网络诗歌的学理模式有这样几个特点
:虚拟在线的存在形态改变了诗歌的写作方式和文学内容,从纸刊向电子文本
的媒介转换为诗歌创作和传播的自由化提供了基础,网络文化的渗透带来了新
的文学嬗变。因此,通过自身的价值模式的建立和完善,网络诗歌从形式上的
依存渐变为本质上的实存。

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角度看,网络诗歌的背后是一系列数字化的网络技术概念
:超文本诗体、链接、多媒体、读写互动、虚拟真实、网络空间等。这一切不
仅给诗歌本身也给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带来了技术上和学理上的转型,我们的任
务是从网络技术、艺术审美性、价值模式等各方面研究网络诗歌。我们既要研
究网络诗歌在文学形态上的转型,也要研究它作为诗歌文学之延续的存在意义
,网络诗歌的本体存在不是独立于传统诗歌的,我们在进行分析比较的同时,
更要深入研究它们之间互相渗透的关系。这样的研究,要从网络的虚拟现实的
存在形态、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交互以及文学的艺术承传等各方面去考辨。

我们认为,在网络诗歌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关注诗歌创作的审
美取向,诗歌创作不仅仅是依靠网络来开拓文学视野及传播范围而更应该侧重
于向文学艺术的深度延伸,质的飞跃不仅仅在于量的直接积累;其次,网络诗
歌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形态,而是诗歌文学自身的延续和发展,它必须在艺
术本体上和审美建构上与传统的经典诗歌紧密相结合,我们必须以历史责任感
和社会价值观作为创作实践的出发点和终极意义的归宿;再者,我们应该在确
立研究网络诗歌理论范式的基础上,从现象到本质地探讨网络诗歌的起源、运
演及存在意义,并建立一个对网络诗歌作品和诗人群体的创作实践进行有效审
度的批评机制。

那么,如何完整地建构网络诗歌的理论范式?在电脑网络技术的知识谱系中有
很多对诗歌创作产生影响的概念范畴,比如由信息论所衍生出来的信息主义诗
歌思潮,以虚拟为审美形态的虚拟主义诗歌写作等。网络互动使得我们对作品
的能动阅读和再创作成为可能,诗歌的文本已经多样化如超文本诗体的链接和
延续,诗歌意境与电子意境相结合的多媒体效果形成了新的文字形态,除此之
外,其他的数字化艺术形式和网络审美意识也不断对诗歌创作产生直接和间接
的影响,这一切都筑就了网络诗歌理论范畴的基石。

在网络诗歌的创作过程中文字被计算机代码取代,语言的阐述和文字的书写转
化为键盘直接输入、复制、剪贴和重组等新的表征模式,传统的从头脑构思到
执笔手书赋之于纸上的写作过程消失。所以,以写字为基础的文字思维被联想
式的词句概念所替代,手稿和铅稿的不复存在使得文字的特权消失,也因此改
变了我们惯有的写作经验和创作心态。从宏观上说,诗歌不再是将个人思想输
送给大众的文学工具,而是广泛于民间的以网络为媒介的多方向文学交流。传
统的诗歌为了能够在语言和思想内容上符合少数人面向多数人的写作立场,在
客观上必然要求诗人们以作品的创意和文字的精炼为重要的标准,在网络诗歌
创作环境中,这样的重要环节消失。因此为了适应新的文化模式,网络诗歌应
该在与经典诗歌的磨合中改变审美建构,在充分发挥通俗时尚的表达方式以及
简单明确的语言结构等文化优势的同时,努力与传统诗歌彼此认同互相渗透并
在文学形态、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等方面走向进一步的成熟。


六。网络诗歌的探索与展望

网络诗歌起源于生活,是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人类意
识形态在网络文化上的表现形态,它在走向成熟之际也面临着如下几个方面的
问题:

1。网络诗歌的自由写作形态从客观上不再也无法要求每一位诗人从更高的精神
角度去探求新的人文思想,因此造成了一些网络诗歌文学底蕴的匮乏。网络文
化本身并不需要承担弘扬历史文化和坚持文学审美价值的社会责任,而其新闻
传播价值往往被放在首位。然而,越是风靡一时的东西就越无法经受历史的考
验,越是有深奥内涵有存在意义的作品就越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得到网民的响
应和肯定,这是网络诗歌在质量上所存在的潜在问题。

2。从量的角度去考量今天的网络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在诗歌网站、诗歌论坛和
诗人博客空前繁荣的写作环境中,每天发表的诗歌作品之多,使得任何建立网
络诗歌文学的推荐、审核或评估等有效机制的企图都成为无法实现的事,大量
的作品立意重复词句雷同,架构大同小异,风格千篇一律,而真正的优秀精品
少之又少,造成了文学上的泛滥性浪费,这是网络诗歌在数量上所带来的问题


3。以虚拟身份写作是新的创作模式,点击率不仅是衡量作品的重要指标,也是
决定作者排名的直接标准,一个好的诗歌作品会有较高的点击率,但是盲目追
求作品的点击率或者以马甲等手段提升人气只能带来网络诗歌的表面繁荣,而
不是诗歌创作的真正意义所在。大量使用虚拟笔名以及通过技术手段增加点击
率更不是严谨的创作态度。这样的以点击率为特征的网络文化环境在一定程度
上是对网络诗人写作取向的误导,这也反映出网络诗歌在虚拟环境中的价值问
题。

4。诗歌网站的建设不仅是要为原创诗歌提供良好的创作刊发环境,而且要承担
更多的作为文学团体所应有的社会责任。诗歌网刊的背后应该有一些具有文学
素质的编辑队伍,提供有效的诗歌评审体制,以举办诗歌大赛或者虚拟讲座等
方式充分发挥互动平台的功能,这就涉及到了如何改善诗歌网站建构机制的问
题。

5。在网络诗歌与传统纸刊诗歌的互利竞争发展过程中,有不少优秀的网络作品
转载在诗歌纸刊上,同时传统的诗人和出版社辑也选择了以网络来宣传推广自
己的作品和纸刊,这样的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的互相宣传,以及一些人为造势
所形成的虚假知名度,或多或少地破坏了网络诗歌的非功利主义自由写作原则
,使得网络诗歌的纯文学地盘和艺术独创空间受损,这是网络诗歌在与传统诗
歌交融时所面临的难题。

6。网络诗歌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是评审体制的推广和诗歌批评理论的完善,诗
歌批评理论要首先接受网络诗歌的挑战,网络诗歌的创作特征是高速快捷的,
写作态度是不受制约的,作品往往充满着个人主义的倾诉心理,网络诗歌批评
的理论原则要适应这样的文学特点,从诗歌的虚拟创作审美机制、网络文化的
艺术价值、互动阅读的审美意义等各方面建立新的标准。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生
产力,网络诗歌已经对既有的诗歌批评理论提出了新的客观要求,诗歌评论家
必须要对网络创作环境有足够的理性认识,对网络诗歌的创作初衷和审美取向
有深刻的体验,同时也要具备相当的诗歌理学底蕴,这样才能使得诗歌评论有
足够的思想穿透力,从而对网络诗歌的各个层面产生强有力的指导性影响。

如何提升诗歌文学的审美品位、加强网络作品的文学质素是我们所面临的新命
题,网络诗歌的分布特征在于它的民间性,尽管官方的主流诗歌组织团体也建
立了诗歌网站和论坛,但是公众视野依然聚焦在大量的向多元性发展的民间网
刊和个人文学博客上,在这样的网络文化环境中,网络诗歌的数码化媒介和互
动写作发表模式只是目前形式上的优势,它必须从艺术品格和价值取向上与传
统的诗歌文学充分磨合之后才能强化它真正的文学地位。

网络诗歌最重要的精神意义不是它作为诗歌文学的存在形式而是在于它所应有
的审美建构与艺术导向,也就是说,网络诗歌首先是当代诗歌文学的有机组成
部分,它继承和发展了诗歌文学的艺术立场和审美承诺。相比之下,网络技术
本身仅是它的基本架构,虚拟互动空间是艺术表现的现场,数字化技术提供了
诗歌的媒介,这样的技术架构为网络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而网络诗歌
要以文学终极为创作核心,向艺术的深度广度延拓,在作品的各个层面上加强
可读性和文化性,从诗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上实现审美提升,充分发挥网络的
自由写作和民间视野的优势,承传和弘扬经典诗歌的人文精神,并成为诗歌文
学的主流载体。

我们坚信,作为诗歌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体,网络诗歌代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中
所诞生的新型文学生产力,是社会文化全方位进步的最新表现,诗歌文学和其
他的文化艺术形式一样必将和网络及各种科学技术更加紧密结合,它从1993年
的诞生到今天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过程,在写作方式、传播形态、学理品
格、文本分析、审美建构、价值取向以及诗理模式等诸多方面走向了成熟,已
被传统诗歌所接纳并迅速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诗歌将长期发挥新生事
物的原动力作用,在坚持诗歌文学的人文本位的同时,挑战经典的文学理念,
消解固有的文学惯例,继而走出原有诗体的围城,并通过对诗歌知识谱系的更
新来逐步脱离传统的诗理模式的思维形态,对诗歌文学的元命题重新作出诠释
,确立诗歌文学的新出发点,最后取得诗歌文学的主导地位。



〖页首〗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