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煜
加入时间: 2007/08/15 文章: 117
|
时间: 2010-4-14 周三, 上午4:51 标题: 一个人的采石矶 |
|
|
公元763年,秋日的一个黄昏,当一个人写下:“……黄云结暮色,白水扬寒流。恻怆心自悲,潺湲泪难收。蘅兰方萧瑟,长叹令人愁!”这样悲凉的诗句后,愤然赴江离世。从此,这座兵家眼里的采石矶,注入了一个诗人的灵魂——他就是李白。
不能想象一个诗人能如此将采石矶融入诗歌的长廊,让它拥有了诗山的雅号。63岁的李白,用一生历遍了人世间炎凉冷暖,虽有过:“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样片刻的欢欣,也不足以改变李白骨子那桀骜和放浪的情怀。我不知道,李白赴江的那个晚上,是否有明月相伴。我不知道,李白赴江的那个晚上,是否“霜落牛渚清”般凄凉的景象。总之,李白赴江的悲剧人生,对应的是大唐帝国日落西山前的序幕。
是啊!一个人的小悲剧背后,立着的是历史的大转折,而历史的大转折之前,是圣贤的大彻悟。
在我看来,采石矶在李白赴江的那个晚上已被定格。在此之前,采石矶也曾有东晋大将军温峤“燃犀照妖”的传奇;也有袁宏邂逅谢将军成知己的美谈,可这些,都抵不过李白以死相依的钟情。从此往后一千多年,多少骚客的故事都是以李白为中心演绎;多少战争的风云,都抹不去李白赴江的那个夜晚的凄美。那个晚上,是一个人面对历史,面对人生,再多的诱惑也无法挽回的坚定——这坚定里反映着李白像诗一样地活着,也注定会像诗一样地死去的人生。而这用生命铸成的最后诗歌,与以往李白的任何诗歌都不同,是一首地地道道现实主义的悲歌。
从今往后,采石矶承载的是文化的象征。它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向世人展示的是李白天生的傲骨和博大的情怀。
而今的采石矶是马鞍山与海内外交流的名片。每到秋风起,菊花黄的时节,便盛开“中国李白诗歌节”。同样也是因为有了李白,马鞍山才有了“诗城”的美名。
二十年前,我走近采石矶,夏日的蝉鸣让我年少轻狂。十年后,我定居在诗城,心里仿佛已触摸到历史的感伤。今天,我趁着一个明月高悬的夜晚,独自徘徊在采石江畔,却怎么也不能在江面觅到一个囫囵的月亮。突然间,我恍然彻悟:原来“捉月”、“弄月”只是善良的人们一厢情愿的想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