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仲陵
加入时间: 2007/08/23 文章: 102
|
时间: 2010-3-24 周三, 上午3:27 标题: 翟永明:写诗在这里,读书在这里 |
|
|
翟永明,诗人,祖籍河南,生于四川成都。1980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组诗《女人》、长诗《静安庄》、《死亡的图案》,诗集《女人》、《在一切玫瑰之上》、《翟永明诗集》、《黑夜的素歌》、《称之为一切》、《终于使我周转不灵》等,随笔集《纸上建筑》、《坚韧的破碎之花》、《正如你所看到的》、《纽约,纽约以西》、《最委婉的词》、《天赋如此》、《白夜谭》等。现居成都写作。
翟永明说她的书架很乱,不上相,而且她刚从北京回成都,略有感冒。但进到她的书房,你看到的是一堵墙的书其实都码得整整齐齐的,要仔细看,才能看出她说的“乱”来:
《惶然录》的旁边是《现代中国戏剧考察录》,《空谷幽兰》的旁边是《缪钺全集》,《丰子恺谈画录》的旁边是《尼古丁女郎》,《英国当代诗选》旁边是《饮水词笺校》,《四个四重奏》旁边是《未来城》,《禅外说禅》旁边是《萨乐美的一生》,库切的《八堂课》旁边是《天皇的玉音放送》,林以亮编的《美国诗选》精装本旁边是《约翰·阿什贝利诗选》———诗人终于相遇在诗人的书架上。
值得注意的是,诗歌作品并没有在翟永明的书架上占据特殊的地位,俄罗斯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和阿赫玛托娃的作品集,闲闲立在一套读书文丛旁边,只有美国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传记《苦涩的名声》是唯一一本横放在外面的书,但翟永明每年都要重读的叶芝,却迷失在书架上,直到访问做了一半才找出来。除此之外,书架上也有两本新诗集,一是翟永明参与制作的诗集《在今天》,二是香港诗人梁秉钧(也斯)30年前的诗集《雷声与蝉鸣》,这本书去年香港翻印出版,翟永明参加香港诗歌节时梁秉钧送她的。
在这堵尽显主人插架随意风格的书墙上,不仅名著的位置是混乱的,朱文胡续冬这些朋友的著作也往往“自谋席位”,不用说,这样安置朋友的著作是绝对得体的,何况翟永明自己的作品———《纸上建筑》、《称之为一切》、《终于使我周转不灵》、《天赋如此》等也混插其间。
翟永明说她不算是爱书的人,只是爱买爱看。作为上世纪80年代成名的诗人,在她的记忆里阅读和买书都是盛事。她说她当年插队时偶回成都,正碰上成都市西城区图书馆清理旧书,“结果发现小时候给我带来最大快乐的那些书全都躺在地上” ———《红楼梦》、《巴黎圣母院》、《呼啸山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全被当作废纸卖了。翟永明买了一大堆回去,其中有1957年全年的《星星》诗刊。这样的买书、淘书经历还有很多。和翟永明同样居住在成都、同样成名于上世纪80年代的诗人钟鸣酷爱买书藏书,在他的影响下,翟永明也多次同去某些图书馆挑选处理旧书,“书虫”钟鸣总是眼疾手快,翟永明和何多苓却因“童年情结”从“胜利果实”上抢到《安徒生童话集》这样的宝贝,而当上世纪90年代翟永明旅居国外的时候,在当年写了“乘一艘慢船到巴黎”的诗人胡冬的陪伴下,满伦敦地为钟鸣找兰姆随笔集,后来翟永明据此写了一篇随笔《寻找兰姆》。
书架上有不少新书,一本《阿波利奈尔论艺术》还未拆封。翟永明说她以前买书主要是文学类居多,“现在就随心所欲了”。假如文学爱好者站在这堵书墙前绝对会艳羡不已,因为书架上插着不少“文学类”的精品———布罗茨基精装本的《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三联书店一套旧版的《四季随笔》,书的天头还贴满了纸条……翟永明解释说书架上基本上是2000年之后买的书,像《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这样的书,还有从图书馆处理淘来的旧书,都存在另一套房子里。
而现在这套被朋友们称之为“极简主义”的房子,更像是翟永明的工作室:书房除了这一堵“存书”的书架,电脑只用来写文章———她一直关注女性写作,2008年出版的《天赋如此》就有多篇关于女性艺术的评论文章,她现在正准备写历史上一系列的女性评述,包括鱼玄机、李清照等人。但是写诗,翟永明说她现在又回复到手写,她拿出一些诗稿,“为了照顾录入,写得很工整”。她的客厅里摆的,不少是以翟永明为模特儿的油画作品,以及她在美国、墨西哥等地游历的照片,当然少不了她极其喜欢的“一个墨西哥女人”———弗里达·卡洛。这也是翟永明关注的女性写作的一大重要人物。作为著名的成都文化地标,白夜酒吧的老板,餐厅放了一张酒吧草图,是1998年白夜开张前建筑师刘家琨设计的。客厅的特点,是利用与阳台的落地窗户做了可伸缩的投影屏幕———看电影是翟永明的另一大爱好,她说她是成都最早接触录像带的一拨人,谈起电影话题太多,她几次想写成长文,在她的书架上还摆放着为数不少的盒装D V D影碟。正因为这层“先行者”关系,两年前翟永明曾受邀在四川的峨眉电影频道主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电影节目。
翟永明坦承已经很久没有买碟了,但是书一直在买,现在网上订购居多。以前她喜欢去一些小书店,包括她经营的酒吧“白夜”附近的一家街角书店。可以想见,当外地诗人、文学青年慕名而来“白夜”酒吧的时候,说不定主人正向那家街角书店进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