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站长:诗阳   友情链接   诗刊首页 
登录会员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注册 登录/短信登录/短信 帮助帮助
时代诗歌网首页 » 诗坛快讯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诗歌正在悄然复兴?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潍人



加入时间: 2007/08/17
文章: 124

文章时间: 2007-12-10 周一, 上午9:37    标题: 诗歌正在悄然复兴? 引用回复

近几年来,当代诗歌的现实和它所遭受的不公不断激发着诗歌自身的“复兴焦虑”。很多诗歌活动都在“诗歌复兴”的意义上理解自身,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诉求。

“诗歌正在悄然复兴”已是一个毫无疑问的问题,但这样的现实也向我们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者们提出了历史性要求。当务之急,是要重建必要的诗歌标准。

何言宏: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书写:当代知识分子写作与现代性问题》《坚持与抵抗》和《介入的写作》等。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当代诗歌处于低潮。除了几位屈指可数的学者仍对诗歌保持着关注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的很多学者都对诗歌日渐冷淡,丧失了热情。这样的状况相当严重。一方面,人们对于当代诗歌持续低迷的看法实际上并不全面,这对诗歌、特别是对很多付出艰苦努力的诗人,和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诗歌编辑者与诗歌运动的组织者、资助者们极不公平;另一方面,对于诗歌现实和诗歌真相的盲视与偏见,也导致了很多“文学研究”实际上只是不包括诗歌的小说研究或散文研究,这些研究关于当下“文学”的很多全称判断,实际上相当可疑。

近几年来,当代诗歌的现实和它所遭受的上述不公,不断激发着诗歌自身的“复兴焦虑”。很多诗歌活动都在“诗歌复兴”的意义上理解自身,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诉求。诗人和诗评家们的很多谈论,也都充斥“诗歌复兴”这样的字眼。2007年初,《天涯》杂志主编、诗人和诗评家李少君关于“文艺复兴首先需要复兴诗歌”的主张则更是引起了诗歌界的热议。

我很同意李少君的判断。一个为我们的社会大众乃至于我们的文学研究界所严重忽视的重要现实是,我们的诗歌,实际上正在悄然复兴。今年的《人民文学》和《天涯》杂志也都不约而同地有着类似的判断,分别认为“目前是中国新诗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人民文学》2007年第3期卷首语“留言”)、“对于已有90年发展历史的新诗来说,目前无疑是最好的时期之一,并且当代诗歌还正处于一个上升状态,新的年轻的诗人和优秀的诗歌不断涌现”(《天涯》杂志2007年第4期卷首语“本期提示”)。这样的判断,自然有着相当充分的现实依据。长时期来,诗歌丧失了市场制度和严酷地体现着市场力量的出版机构的青睐,总体上转入了“地下”状态,潜隐民间,成百上千的诗歌网站和民间诗刊成了诗歌相当重要的发表途径和存在方式,在严酷的市场环境中,诗以自己特殊的方式顽强坚持,终于开拓出一片令人鼓舞的崭新天地。“诗生活”、“诗江湖”、“天涯诗会”、“中国艺术批评网”、“南京评论”和《他们》《非非》《倾向》《诗参考》等,都是已经相当成熟和极有影响的诗歌网站与民间诗刊,很多优秀的诗人与诗作,都是从这里起步,并且逐步取得了诸如《诗歌月刊》《花城》《作家》《山花》和《天涯》等重要刊物和一些重要的诗歌选本的接纳与肯定。2007年以来,“正规”的文学刊物更是出现了“诗歌复兴”的迹象。《钟山》杂志增设了“诗与诗人”的栏目,每期均以一定的篇幅推出几位诗人的重要作品。《人民文学》以其“史所罕见”的规模在今年的第3期推出了“诗歌专号”。《诗歌月刊》秉持和标举“大诗歌”理念,陆续推出主题性“专号”,产生了相当强烈的反响。《青年作家》杂志还开辟了“新诗库”栏目,每期约请唐晓渡、崔卫平等著名的诗歌批评家发表一篇诗人专论和诗人的一批代表性作品,对当代诗歌史上的某一位诗人集中介绍。《特区文学》自2004年起创办的具有较大篇幅和规模的刊中刊“联席阅读”,今年进入了第三个年度,共有徐敬亚、王光明、陈超、唐晓渡、臧棣、李少君、谢有顺和周瓒等23位著名的诗歌批评家和诗人共同对一些诗歌作品进行周期性的集结式阅读,共已撰写400余篇文字,深入细读了近300位诗人的作品,此一现象,诚如主持者徐敬亚所言,“为几十年来的中国新诗史所罕见”。在社会大众甚至是文学研究者普遍丧失了诗歌阅读的耐心与能力的今天,这一实践进行诗歌启蒙的重要意义,相当突出。对于诗歌而言,目前真是好信不断。《青年文学》杂志继2006年第12期的“中国80后诗歌大展”专号后,今年的第12期,仍将推出 “诗歌专号”。湖北的大型文学刊物《芳草》杂志也约请了十位著名的诗歌批评家共同推举出十位诗人的年度诗选,并将于2008年的第1期以整本的篇幅隆重推出。四川的《当代文坛》杂志,还将于明年起开辟“重写当代诗歌史”的专栏,努力激发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对于当代诗歌的学术热情。生动有力的诗歌现实正在不断涌动,并将逐步祛除我们的盲视与偏见。

在我看来,“诗歌正在悄然复兴”已是一个毫无疑问的问题,但这样的现实在给我们鼓舞的同时,也向我们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者们提出了历史性要求。我觉得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重建我们必要的诗歌标准。如何重建诗歌标准,并在这样的标准下把握当前灿烂迷乱和丰富复杂的诗歌现实,将是我们的迫切任务。近年文学界的种种问题,其病因,其实都在于文学标准的模糊、混乱、丧失,或难以贯彻。在门槛较低、泥沙俱下和“海量”的网络诗歌以及很多诗歌批评与诗歌评选中,这样的问题更加突出。新世纪以来,文学界的很多争论包括关于赵丽华诗和今年初“‘诗歌榜’事件”的论争,其实所涉及的,都是文学标准的问题。这一问题,被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屡屡触及,却又被一次又一次地轻易放过,至今未能达成最为基本的共识。对此共识的必要与可能,也许会有人提出质疑,但我以为,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的文学,如果没有基本的标准,那就意味着,这个时代或民族的文学实践,丧失了最为起码的底线,文学或文化的真正复兴,也近乎于痴人说梦。所以我想,正在悄然复兴的中国诗歌如果要想真正地修成正果,首要的任务,便是要重建我们的诗歌标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应该摆脱对于诗歌的一贯漠视,在正视我们诗歌现实的基础上,展开一场认真深入的讨论。(作者 何言宏)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时代诗歌网首页 » 诗坛快讯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版权所有 © 时代诗歌网络公司 《时代诗刊》编辑部 《网络诗人》编辑部 Copyright © The Poetry Times, Inc. (English)
     名誉站长:诗阳   友情链接   诗刊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