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思晓
加入时间: 2007/08/12 文章: 74
|
时间: 2010-7-27 周二, 上午4:11 标题: 评论:“文学之城”的魅惑和网络时代的追寻 |
|
|
据了解,英国爱丁堡、澳大利亚墨尔本、美国爱荷华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命名为“文学之城”的城市,而作为拥有三千余座城市的中国,无一成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文学之城”。(7月23日《新华网》)
这确实令人遗憾。回溯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作品的繁多、文学体裁的繁盛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不朽的文学大家更是比比皆是。至若文学之城,举凡历朝历代的国都,都称其所名。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莫不如是。
近现代中国,中国同样不乏文学大家,但遗憾的是,中国本土至今未有人获得代表世界文学最高水平的诺贝尔文学奖。诚然,这里面有中西方文明文化的冲突和差异所致,但不被世界承认的中国文学确实让人羞赧。正因为如此,每到“诺奖”颁发季节,总是成为国人心意难平的热点话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一方面是政治的开明和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却是文学的彷徨和作家的浮躁。当此时也,出风头的明星作家多了,赶时髦的试验写作多了,赶趟快餐娱乐的作品滥了,哀叹“文学死了”的调子高了。中国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下的错乱乖张,甚至被人斥之为“垃圾”。更为讽刺的是,在恶搞的社会风气和恶俗的文学流习下,很多文学家耻于被人称作“作家”和“诗人”。这让人悲哀,更让人反思。信息时代的中国文学,到底走向何方?
7月20日,由盛大文学发起的“寻找中国100座文学之城”活动正式上线,这项活动以挖掘城市文化底蕴、打造当代文学名城为目的,通过网络调查、网友投票、专家评审的方式,评选出最具文学氛围、最能代表中国文学水准的城市,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学名城”称号。(7月22日《文汇报》)
初看上去,这种评选似乎并无新意。毕竟,形形色色的评选在中国社会并不鲜见。但是,由于评的是中国“文学之城”,这项活动也就少了许多功利意味,多了些文化品性。更何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认定“文学之城”的先例,西方的一些小城市都能享此美誉。拥有5000文明史和3000多座城市的中国,难道就没有被世界承认的“文学之城”?
在我看来,“文学之城”于中国、于中国城市,是一种纯粹的文化魅惑而非充盈功利和庸俗的诱惑。所谓魅惑,是靠文学实力和作家魅力来涵养的吸引力;而诱惑,则是为动机不纯的功利目的所招引,如以文化的名义进行的李白故居争夺战,如明码标价出卖“莺莺塔”冠名权的噱头,如以西门庆、潘金莲等虚拟人物招商引资的行为等等。
因此,“文学之城”的评选,就和物欲彻底分野,和功利绝不兼容。而且,参与评选的城市也是公平竞争,而非几个城市你争我抢。3229座城市,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无论你是汉唐古都,还是“北上广深”,抑或偏远小城,比的不是大和富,而是小城故事流韵的文学气质。所以,在初步的排行榜上,包括内蒙古谢尔塔拉镇,云南元谋县,内蒙乌海市,云南省红河州等偏远城市也都让人刮目相看。
必须指出的是,此番中国“文学之城”的评选,并不局促于传统文学的羁绊,而是实实在在的文化跨界行动。就是既考虑传统文学,更重视网络文学。显然,名副其实的“文学之城”不是看文学史上的辉煌,而是看这个城市现实的文学关怀。尤其是网络文学作者的数量以及写作的质量,是尤为重要的评选指标。这毫不奇怪,当网络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网络文学必然也会成为文学的主导。在中国网民数量第一、博客第一的情势下,依托网络载体的公民写作氛围已经形成。所以,如果一个小城的网络文学相当发达,并不排除这个小城就是代表中国的“文学之城”。试想,在一大批走红网络作家的影响下,还有哪位传统作家底气十足的宣称他不懂网络?
企盼网络时代的中国“文学之城”跃然而出,作为网络时代的象征,希望重塑中国文学的繁荣。
作者:张敬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