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人
加入时间: 2007/08/17 文章: 124
|
时间: 2008-7-26 周六, 上午9:15 标题: 前尘遗韵传今朝 新发现乾隆初年青海诗人诗抄杂记 |
|
|
清乾隆初年青海诗人任镝写的《湟中咏》中有两首提及自然景观,笔墨集中,情景相融,意境自出。如第一首《雨助河声三峡壮》,河声指的贯穿东部农业区的湟水河,三峡指西石峡(湟源峡)、小峡(西宁)和大峡(乐都)。古时湟水水量充沛,流量大,尤在峡谷水流湍急,山岩陡峭,有西宁关隘之称。离西宁不远北山丛中的五峰寺,奇峰耸立,寺庙高悬,林木森森,飞瀑幽泉,被与任锜同时代的江南诗人吴四古称赞为“城隅直北胜人间”,“风景清妍松桧老”,“秀削芙蓉向晓看,奇峰如掌列云端。”后人还将其列入西宁八景之一。龙盘凤舞,指旧时把北山山脉称为龙山,又称龙门岭,至今还将西宁与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交界处称为龙泉山,而南山呼之为凤凰山。北龙南凤,虽历千年万年,月映风清,历经沧桑,但是巍然于世界,雄姿自在,这是作者面对龙山凤岭美景,发出的是感叹?还是赞美?从结句上读,我们发现作者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既赞美湟中风光壮美,湟川山水胜景,又隐隐表明对此形胜,如不“剔得”,如不怜惜,就任其这样埋没在边塞高原,其怜惜之情之意,跃然字间。
第二首中有“群山之祖”的昆仑山,有“众星倒景何焯焯”的星宿海;有“色映晶盐迷晓骑,光生玉树冕琼瑶”的天山(祁连山);有“风自高飞云自留”的凤凰山;有“金蛾池水涌金蛾,五色斑斓迷目多”的金蛾山;有“端岩双水曲,斜影数峰晴”的元朔山,还有鬼斧神工、天造地设的土楼群,所有这些,皆为高原名山胜水,声扬神州。作者以最能代表高原山川名胜的景点高度概括,融进诗中,这是历代咏湟中山水诗中绝无仅有的。历代咏古湟山水诗中,多以一地一景为题,一水一山为歌,而只有任锜先生把高原山水名胜,进行典型概括,不露痕迹地描绘出感动的画面,让人感受到高原山水之胜美,从而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效果。
再说这两首诗的诗情,《湟中咏》作者以对高原山川的深厚感情和执著热爱,再三表露湟中虽地远偏僻,但其景其观绝不亚于内地。“景擅神奇压九州”,一个“压”字,让三山五岳失色。不信你瞧,在群山之祖昆仑山面前,五岳如同子弟见了师父,矮了一截。而内地的江湖河流在星宿海面前,也不过像诸侯朝天子一般,显得地位不一样。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接着作者进一步阐述道:更何况还有那隋炀帝留恋着的金蛾山,那些云游四方的仙道家们难舍的元朔山,如同银色的玉璧一般屹立在北方的祁连山……这般胜境,这般风光,哪一点比神仙居住的瀛洲差呢?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情怀。王国维曾说过:“能写出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如果不是对家乡胜境的深厚感情,如果不是对家乡山水的神往酷爱,谁还能吟出如此炽热而又瑰丽的诗句。
最后还要说一下《湟中咏》诗的语言和风格,第一首诗作者在雨过天晴后,与好友在凤凰山上,极目远眺,湟川碧树,烟云四野;湟水春潮,东逝如箭;远处五峰顶上,白雪皑皑,不禁把酒吟诵:“雨助河声三峡壮,雪添山势五蜂奇。”一个“助”字,一个“添”字,增添了诗句立体感和动感。第五、六句把人们的视线拉回眼前,北龙南凤,又小峡清风,龙泉映月,面对人间如此胜景,使作者不由感叹道:“谁怜美景没番夷”,怎么就不怜惜这样的美景默默无闻于边疆。第一首诗起句直说,湟中虽地远偏僻,但起神奇的景观镇压九州。一个“压”字显示湟中胜景的气势和地位,用“神气”二字突出了湟中山川的壮美,也使“压”字更具有一种神力。接着作者用更典型、更具体更形象的景观回答了何谓“神奇”,何谓“压九州”。他一连用昆仑、天山、星宿海、凤凰山、金蛾山和元塑山等湟中胜景作说明,也用肯定的语气回应了结束句“何输壶峤在瀛洲”之问。
总之,《湟中咏》中的两首诗感情饱满,概括典型,情景相融,气韵沉雄。诗歌通篇完整,句式整齐,对仗工整,句句精湛,如同工笔画家运用画笔一样,生动的描绘出湟中山水的形象,读之如同站在高高之山颠,名山胜景一揽眼底。作为优秀的山水诗,这首先是高原胜景的自然美在艺术上的再现,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而且在艺术上还有自己鲜明的边塞诗所具有豪迈雄浑的特色。山川因诗歌而增色,诗篇因美景而传世。《湟中咏》对我们热爱高原山水,发现高原胜景,丰富文化生活,培养审美能力,提高精神境界,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享受大自然的乐趣的机会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一边游览高原名胜,一边欣赏优美的诗篇,真是其乐无穷。
作者:雯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