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郎
加入时间: 2007/11/06 文章: 2237 来自: 南京
|
时间: 2022-7-04 周一, 上午9:50 标题: 山水之间的采诗官 |
|
|
山水之间的采诗官
作者:尹曼婷
时光犹如洪流,裹挟着人们向前奔走。有的人随波逐流,流向茫然无措的将来;有的人深陷漩涡,不知何去何从;而有的人却能坚守自我,活出璀璨人生。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每个人都似乎在不停奔走,疲惫不堪,因而寻得一处属于自己的平静世界便好像没那么容易。但却有这么一个人,他安贫乐道,从容、洒脱,他有着一片属于自己的独特天地,他就是“人间采诗官”——槟郎。
槟郎,名叫李槟,安徽省巢湖人氏,槟郎是他的笔名。非常幸运,这学期再次选修到了槟郎老师的另一门选修课——旅游文学。在这门课上,我又认识到了不一样的槟郎。在没有正式上课之前,我常常在思考,什么是旅游文学?或许应该就是各地风景的展示吧!在上完课程之后,我才明白,旅游文学不仅仅是通过对山川风物等自然景观以及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人文景观的描绘,他还是旅游和文学的“结合体”,旅游是“寻觅”,文学是“落笔”,槟郎老师将这两者巧妙地融合起来,将他的“寻觅”和“落笔”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于清风山笛之间体会人生乐趣,让人觉得原来旅游是那么美好!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槟郎老师作为一名旅者,他去过的很多地方,基本上都会在课上都会依次给我们阐述了一番。他把自己的游玩经历,当时发生的点点滴滴,都移植到旅游文学的课堂上,这是属于槟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讲稿。我们不仅在他拍下的精美照片中惊叹,在他播放的旅游视频中感受,在描述的画面中体会,更多的是在欣赏他优秀的旅游文学诗歌。这么多年来,我对于旅行的兴趣是只减不增的,然而在上课槟郞老师的课程之后,在读到他的“一个人怎么会饿死呢?的确有人饿死。不是地球匮乏,而是小环境匮乏,你被束缚控制了。”我多想冲出门去,去寻求自己的世界,去细细品味,去感受真正的大自然,去体会⼈类发展的变更,从莽苍地,从野原,到炊烟袅袅,再到都市碌碌。
槟郎老师热爱旅游,他看过许多风景,爬过许多座山,钻过许多洞,听过许多故事,也写过许多诗歌,他将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感悟,对个性自由的追求,融入了山水旅游诗的创作之中。槟郎的诗歌每句话大多短小,但他总能用几个字就能创造出的许多意象,那些意象便会变成一幅幅画卷在我们脑海中浮现。似乎每处被槟郎打卡踏足的景点都会有一首诗歌诞生,而这首诗歌也会给这个景点增添不一样的韵味。从他的旅行诗歌中我总能体会到:“最好的旅行,是在陌生的地方,发现了一种久违的感动。”譬如他在《见山不是山》中写道:“山当然是山,水毕竟是水。可是有的时候,山又是别的什么,不仅是本来的。”槟郎不仅仅是在欣赏山水,更多的是挖掘他真正的层次的内涵和更深层次的奥义。此外,槟郎还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个心里有光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在他的眼中,高山很“美”,水流很“美”,微风很“美”。他以诗歌作为“美”的载体,让“美”可以永远存在。譬如他在《春江户外记》中写道:“江滩草地垂柳,江船岸石浪拍。”这样的一幅美景在诗歌中得以展示,似乎一切风景更加吸引人,让人沉醉其中。我们眼中的槟郎,是一名旅者,足涉南北,他用双脚踏遍天南海北,远离城市的喧嚣,他像一位人间精灵,以山林为居,藏匿于大自然中。他让我明白了在山水旅游诗中,一方面是从自然山水中寻求乐趣,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另一方面是从自然山水中感悟哲理,寄托人生的感慨。
槟郎的诗没有繁复堆砌的辞藻,是于平淡中见真理的,在看似云淡风轻的文字背后是对情感的寄托。他在下的风景中说道:“我是乡巴佬,我是山里娃。我放鹅打猪草,我挥锄岠嶂山下,我爱乡下的风景。”这是他对自然悠闲的童年乡下生活的赞美,这也是他所尊崇的一种生活态度。他还说:“不开窗没有风,开窗一层灰。拥挤喧嚣的都市里,我怀念我的儿时,赞美乡下的风景”这一段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同时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形象跃然纸上,将自己的思乡之情,游子之思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论槟郎到何处旅行观光,他总是路在脚下,心在四方,根在故乡。
平时,我会特意去在网上搜索关于槟郎的诗歌时,在这里我又能了解到另一个“思想家”,这里是他的另一个世界。“我是现代隐士,以布衣终身为傲。生活离不开尘世,精神却放浪形骸,厌弃功名富贵。别人只是户外;槟郎却三合一,即旅游、户外和隐逸。大家都在徒步,我又隐逸在山林。”这是槟郎在一首《特别的户外》诗中所写,在他的眼中风景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存在,即便是已经旅游过的地方他也会念念不忘。如在《如琴湖的怀念》中写到:“偶尔的外省游,名山匆匆地去回,仿佛是一场梦,却值得无穷的回味。五十岁徒步首游庐山,先将如琴湖怀念。”“逃离人世的灼痛,多想在如琴湖边隐居。美丽的如琴湖,高山柔水,清幽仙境,到此息心忘返,如今徒做远方的怀念”。他用诗句将如琴湖的美,悄无声息地留在了读者的心中。作为他的学生,在他的课上,在他的诗中,我们跟随他漫步田间巷陌,畅游名山大川,去领略不一样的人生态度和风采。
抛却身份加持,槟郎也一个普通人。他常常带着一副高度数的眼镜,背着一个小包,普通不能再普通了。但是他身上总有一种气质,一种让人敬佩的气质。他会饱含激情地给我们讲课,他会耐心地给我们介绍,他会坚持旅行,他会坚持每日写诗,他会坚持给我们读诗。他的眼中充满着“光”,这是自己独有的“光”,这是他对诗歌坚持的“光”,这是他领略大好河山之后的“光”,这也是我敬佩的“光”。
和许多诗人一样,从槟郎的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出他是孤独的。每个人思想的独立性,也就代表着每个人思想的相斥性。独处的人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遭受了痛苦,也不向人诉说,以求同情,因为一个有独特性的人,连他的痛苦都是独特的,深刻的,不易被人了解,别人的同情只会解除你的痛苦的个人性,使之降低为平庸的烦恼。我时常坐在课桌上,仰头看着槟郎,觉得他是一个很伟大的人,有自己的思想,不为外界所影响,敢于对“恶语言”说不。卢梭曾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句话是很多人的人生写照,人生在世总会被许多莫须有的事情所束缚,是坚持自我向前奔走,还是茫然无措随波逐流,这一切都要看自己。槟郎说过:“我是少数派,安心当少数派,安心当异类分子”。这句话是他在诗歌《我是左撇子》中所写,他所传递出来的感情是不屈与坚韧的,人就应该是独立的,人应当活出自我,而不是被他人的言论所左右。在当今社会,似乎“世人皆醉我独醒”都是一种过错,不跟随大流,就只能坚守自己的“孤岛”,所以和大部分坚守“孤岛”的人一样,槟郞也是孤独的。伟大的人都是孤独的,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也正是这份孤独也成就了独一无二的他。
和许多诗人不一样的是,槟郎是一位“旅者”,他又是富有的。他在《山林里有什么》写道:“山林的价值,真正回归自然。我们是宇宙的物种,山林是本来的家园,与万物无比亲近。”槟郎以率真的热情,独抒性灵的笔触描摹祖国壮丽秀美的山山水水,他不会屈服于“孤独”。他会去登山,他会去探洞,他会让自己心灵去旅行,他给⾃⼰插上⼀双翅膀,让自己⾃由的飞翔在过往与未来的时空之上,让现实的不悦与愁云,统统烟消云散,跑到九霄云外,让自己困倦的⼼灵得以喘息,恬淡⾃若,宁静⾃在。
我想,旅行的意义其实就是“寻找”和“丰富”。旅行中双脚踏足的地方不仅是脚下的路,更是心中的路,然而比起目的地本身,重要的是它能触发内心的某种感受!希望下学期仍能有机会选择槟郎老师的选修课,继续和槟郎老师一起去探寻这丰富多彩的世界。
2022-6-10 _________________ 真人生、真性情、真文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