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煜
加入时间: 2007/08/15 文章: 117
|
时间: 2009-7-15 周三, 上午1:08 标题: 在自然的和音中歌吟 第三届中韩作家会议采风侧记 |
|
|
新华网青海频道西宁07月14日电 7月10日,贵德黄河岸边。
和风送来高原夏日特有的清凉,蜿蜒曲折的黄河宛如一块流动的翡翠,荡漾着高原生态和谐的气息。站在黄河岸边,韩国诗人文泰俊轻声吟咏起自己多年前创作的一首诗:“我把它放在心里了/我把他当作肺叶了。”诗歌的名字叫《湿地》,这是一首献给自然的礼赞。当听说贵德境内的黄河滩涂,就是对青海的生态环境起到重要调控作用的湿地后,文泰俊激动了。他说,在这样的情境下,重温这样的诗句,感觉自己和自然又近了一步。
对于参加第三届中韩作家会议的韩国作家来说,黄河并不陌生。许多中国汉唐时期的诗歌都被翻译成韩语,写进了韩国中小学的教科书,诸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至今仍被许多韩国人传唱。
文泰俊是第一次见到黄河,在他的想象中,黄河应该是一副浊浪滔天,气势非凡的模样,没想到贵德的黄河水居然是这样清,这样静,这让文泰俊又多了几分新的感悟。他说:“在韩国人的心目中,汉江就是他们的母亲河,基于同样的情感,中国人也把黄河当成自己的母亲河,真的希望中韩两国人民能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母亲河,希望黄河和汉江的水能永远清澈。”
这是诗人对自然的美好祝愿。
第三届中韩作家会议的主题就是“人与自然,和谐世界”。站在黄河岸边,韩国文学艺术委员会首任委员长金炳翼的心情十分复杂。他说:“在今天的文明与生活状态下,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迫在眉睫,正因如此,对这一主题的切入虽然诱惑十足,却棘手万分。自然意味着什么?从自然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这是一个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的问题。但愿青海之行能让韩国作家获得新的创作灵感和对自然的感悟,写出更多陶冶人、启迪人的作品。”
黄河之水引发了作家的思考,而青海湖的万顷碧波让作家们感到了无比的兴奋。
7月10日下午,中韩作家来到了青海湖边,面对遍地黄花,一片碧水,作家们兴奋了,他们纷纷拿起相机,在青海湖边留影。
我们在青海湖边和徐河辰女士席地而坐,并和这位在韩国久负盛名的小说家就“韩流”问题展开了讨论。
徐河辰说,此次来青海开会采风,她意外地发现,对于很多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少年来说,韩国并不陌生。在会议期间,来自西藏的作家朗顿·罗布次仁先生还即兴演唱了电视连续剧《大长今》的插曲,这让她备感亲切。
在历史上,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现象十分普遍,在她看来,如今的“韩流”就是一种让世界了解当代韩国的方式。徐河辰说,其实在韩国也有一股 “汉流”,有不少电视台都在转播中国的电视节目,像成龙、刘德华这样的中国影星在韩国也同样拥有很多“粉丝”。中韩两国人民有极其类似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徐河辰相信,两国人民的友谊会因此变得越来越深厚。面对青海湖,作家阿来的脸上充满了景仰的神情,这是他对自然、对青藏高原独特的理解。
采风路上,每次停车后,阿来总要端起相机,在草地上,在花丛中,在林隙间都留下了他专心拍摄的身影。一朵小花,一簇小草,一片被洪水冲垮的麦地,都在阿来的镜头中焕发出了别样的内涵。这样的内涵和阿来在《尘埃落定》《大地的阶梯》中传达的意象一脉相承。
参观完青海湖后,中韩作家又来到了金银滩草原。
骤降的雨水,给这片多情的草原带来了与仲夏时节不相符的清寒,同时也赋予了这片草原勃勃的生机。远山含烟,碧草凝翠,这一幕如梦似幻的景色,再次给韩国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韩国客人对金银滩,对王洛宾,并不陌生。
来自韩国《东亚日报》和《朝鲜日报》的记者,在细雨中哼唱起了《在那遥远的地方》。他们说:“这次来青海,让我们对这片高原净土有了更深的了解。神奇的大自然造就了青海高原的千张面孔,而每一张面孔都值得我们珍惜和厚爱,金银滩就是其中最令人留恋的一张。”
“深吸一口深夜的空气/肺叶也沾染了星辉。”这是一首韩国诗人金基泽的诗歌近作,迷蒙的细雨中,金基泽说他要把这首诗献给青海。他说,青海之行,将是他一生难以忘却的记忆。(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李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