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站长:诗阳   友情链接   诗刊首页 
登录会员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注册 登录/短信登录/短信 帮助帮助
时代诗歌网首页 » 当代诗话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与马骅有关的诗话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山乌



加入时间: 2007/08/25
文章: 90

文章时间: 2009-7-01 周三, 上午2:35    标题: 与马骅有关的诗话 引用回复

秦晓宇

采摘

  说“静静地等待是否能有人采摘的”,是流行歌曲里犯贱的野花。诗人的采摘断不会如此轻易。不是“陌生人站立着采摘枯山”(席亚兵《思恋者之歌》),就是 “我们在衣兜中寻找新的地址,/ 我们飞快地采摘绽放的车站”(王璞《寄给婧婧的八行诗》),或者“一群玉色蝴蝶仍在吮吸花蕊,一只漆黑的岩鹰 / 开始采摘我的心脏”(马骅《雪山短歌:3.桃花》)。
  看来采摘跟思恋、距离或孤寂有关。席亚兵有道学气,采摘枯山一样乏味;而马骅这首诗不祥,他去了藏区,岩鹰采摘心脏让我想到天葬的画面。


刺眼的黑暗

  当今世界单本英语小说奖金最高的文学奖,英帕克–都柏林国际文学奖2004年度大奖授予了摩洛哥作家塔哈尔?本''''热伦和他的英文译者琳达?克沃达尔。获奖作品为长篇小说《刺眼的黑暗》。这部小说讲述了关于沙漠集中营的一段骇人听闻的故事。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曾把他的政敌关押在这座恐怖的地狱里,直到1991年,哈桑政权才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开放了集中营,一批犹如活尸的幸存者得以从六七英尺见方的黑牢里走了出来,而他们中的许多人竟被关押了几十年之久。作为书名,《刺眼的黑暗》是关于暴政的修辞,当然,作者也可能暗示,当囚犯习惯了经年的黑暗之后,光明就成为刺眼的黑暗——“就像犯人从地牢里走出,/被日光刺中了眼睛,/立刻又回到地牢的黑暗。”(朱朱(《并行》)
  还有一款刺眼的黑暗,很平常,许多人都经历过。马骅曾在《南海姑娘》一诗中写到这种在阳光下的海滩闭目养神时的“刺眼的黑暗”。区别在于,都是刺眼的黑暗,有的来自地狱,有的来自天堂。


现象学

  马骅水遁后一段时间,迅速成为热闹的文化现象,被无数个话题演绎着。可谓《观察黑鸟的十三种方式》的大众版。马骅自身的丰富性和传奇性也的确为这种演绎提供了绝佳的素材,顺便保障了误读的合法性。近日偶然看到南朝庾肩吾的两句诗,心中大悲,那是《南城门老》中的两句:

  已同白驹去,复类红花热。


误读无度

  又是误读,令人悲伤的误读。那天,我在零丁洋里的一个小岛上阅读《W''''S''''默温诗选》(董继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里面有首题为《小马》的诗,这首小诗在我眼前恍惚地奔驰,在作为阅读背景的“零丁洋”的误导下,竟被我读成写给马骅的悼亡之作。但我固执地认为:它凭什么就不可以是一个心灵日益倾向东方的美国诗人,写给未来早夭的中国诗人的一首沉痛的作品?

你来自别的某片森林
不是吗
小马
想想我没有遇见你
而知道这些
深深的枯叶有多久了

我不属于别人
如果我知道了怎样我就会渴望你
这个地方甚至在我的睡眠之中
空寂了多长时间
并且像我曾爱那样爱它
我不能辨别失踪的是什么

我能把什么出示给你呢
我不会问你你是否将停留
或者你将再次到来
我在那没有父亲和母亲的
耐心的水边伫立着
睡觉和醒来之处

   《小马》


少年行

  我不是球迷,但我迷恋阿根廷队。我小学四年级就是校队成员,直到小学毕业。开始踢前锋,一次受伤便在训练时充当门将,却因扑球时的勇敢和不错的弹跳力,不得不就此充当下去。教练让我守门算找对人了,要知道,我的先祖秦琼就是一位替千家万户守门的伟大门神。
  那是一个守门员同样光芒四射的年代,我记住的第一个球星自然是贝利,第二个就是佐夫。但守门员也是一个缺少戏份的角色,画地为牢,与其他球员相比显得游手好闲(伊基塔是个例外)。可是在1990年,正是充任这个角色的阿根廷人戈耶切亚用双手,把阿根廷队抱进了决赛。同四年前一样,阿根廷人就像逆炼九阴真经的欧阳锋那样颠倒,用“手”展示“足”球的神奇魅力。1986年是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1990年是戈耶切亚的魔鬼之手。
  说到马拉多纳,他给予世界的永远是一个“伟大男孩”的形象。这个海一样的男孩,没有理智、从容、坚定、凝重的山岳性格,却有着淋漓尽致的喜怒的浪花,一望无际的豪迈,鱼一般的狡猾,沙滩似的柔情,暗礁般的弱点,以及……亦正亦邪的光芒。他用激情与争议,为一种少年境界辩护,“坏孩子的天空”下,犯规有多美!梁任公的一首词仿佛就是写给这位“盖世界浪子班头”的:

  不恨年华去也,惟恐少年心事,强为半销磨。

  在世界足坛,阿根廷队是一支最多情的队伍,脚底风云,脸上雷雨,他们用足球写作,他们诗意地栖居于绿荫场上。1994年美国世界杯马拉多纳的“药检事件”是一首哀歌的开篇, 2002年韩日世界杯第13个比赛日则是它的高潮。瑞典人斯文森下半场59分钟以一记任意球敲开由博格斯把守的大门,也提前把阿根廷队扫地出门。“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然而万千电视屏幕,“谁的眼泪在飞”?为此马骅悲怆而戏谑地改写了北岛的《回答》:

防守是防守者的通行证,
进攻是进攻者的墓志铭
……
我来到这次世界杯上,
只带着笔、愤怒和悲情,
为了在比赛结束之前,
纪念那些被淘汰的身影。

  这场比赛当天马骅写道:“不管谁的眼泪在飞,世界杯明天还是要继续。向战神告别,向在激情和悲情中纠葛多年的探戈之队告别。他们曾给我们带来无数热血沸腾的时刻,带给我们巨大的快乐、冲动和奇思异想……”(《阿根廷,别为我哭泣》)
  然而马骅没看到四年之后阿根廷与塞黑队的这场比赛。这是本场比赛唯一的遗憾。
  近乎痛饮的比分,行云流水的配合,天外飞仙的射门,只要有阿根廷人在,足球就是一门激发情感与灵感的艺术,就是一项充满传奇色彩的运动。当“老谋深算”、“中年写作”日益成为当代足球的主流时,阿根廷人捍卫了绿荫场上的少年情怀。一个已不复存在的国家的国家队黯然离去,与他们16年前的命运重叠在一起,另一个常被泪水打湿的国家,能够迎来20年前的喜极而泣吗?
  这场令所有阿迷疯狂的比赛,我比所有阿迷多了一个为之疯狂的原因:少年梅西终于上场了,19岁的他身披19号战袍,脚踏“1986,上帝之手”战靴,助攻后得分,锦绣上添花。他的长相、神情,酷似马骅。

                              2006年6月20日于呼和浩特




骆一禾在给万夏的信中提到,海子在山海关卧轨时身上只剩下两毛钱。而马骅的哥哥马捷告诉我,他在整理马骅的遗物时,只找到一张439.77元的存折。


续作

  马骅的《雪山短歌》由三十余首五行诗组成,其中第二十九首《念青卡瓦格博》是一首未竟之作:

给山林冰凉泉水的,是念青卡瓦格博。
给村庄金黄玉米的,是念青卡瓦格博。
给河谷……

  戛然而止。后来的事念青卡瓦格博知道:他年轻的生命,给了河谷,他已化作诗中永恒的省略号。今天,我试着把《念青卡瓦格博》续完,狗尾续貂,聊寄思念罢了。

给山林冰凉泉水的,是念青卡瓦格博。
给村庄金黄玉米的,是念青卡瓦格博。
给河谷寂静长风的,是念青卡瓦格博。
给冰川巍峨云彩的,是念青卡瓦格博。
给信仰无限神秘的,是念青卡瓦格博。


酒与茶

  这两种饮料代表古往今来两种不同的诗歌精神。陈继儒在《茶董小序》中说:“热肠如沸,茶不胜酒;幽韵如云,酒不胜茶。酒类侠,茶类隐。”诗人宋炜说: “酒主飞扬,茶司内敛。”都是肯綮之言。由此我们可以笼统地说,1980年代的诗歌多是“酒”,豪气干云、激情澎湃、少年意气,如痴如狂,醉态乃常态。 1989年以后,“酒”醒了。有的人干脆戒了酒(放弃写诗),还有的风格开始转变,倾向于酿造一种更接近茶的诗歌饮料。而在一帮声称写出了口语诗的诗人那里,我们看到的不是诗歌流派,而是可口可乐公司。不久前的赵丽华事件却说明,不买你帐的不是别人,正是民间本身。这是题外话了,时值岁末,我们还是别拿可乐来辞旧迎新。
  马骅喜欢喝酒,也常以酒入诗。如:

又一个晚上,又一次,对着
空洞的啤酒瓶编织虚妄的诗篇
《微笑的崔》

海滨大道,更换着
呕吐物的垃圾箱
一瓶啤酒把海峡之间
塞满愤怒。
《秋兴八首》

一杯啤酒带来遗忘,两杯啤酒
把迈克扔回徐家汇的角落
三杯啤酒唤醒肉体的欲望,第四杯
又带来了哀伤。
《迈克的雾月十八》

完美的一天,总是从酒精开始
《完美的一天》

  与其他嗜酒的诗人相比,马骅之爱酒至少包含下面两个特殊的原因。一是童年经验。在一篇半自传体小说《逍遥游》中,他写到一个孔乙己式的人物,何疯子,这是个不可救药又有点神秘的酒鬼,在被酒彻底废掉以前,能写一手漂亮的颜体。后来的岁月中,何疯子逐渐成为马骅的一部分,在小说里,“我”一陷入潦倒的烂醉,何疯子就会冲“我”微笑,朝“我”走来。北方的酒鬼确实像马骅描写的那样:“喝不起瓶装酒”,“眼睛里挂满血丝,胡子茬总是青青的。当小伙计用铝制的长柄小斗将酒斟入他们自备的酒盅时,他们的神情就像现在买了彩票等着电视里摇号的人们一样。” 的确,我们北方的童年记忆,“醉”的形象与美酒佳肴无关,与醇酒美人无关,醉就是烂醉。第二,受武侠小说影响。在《青春》一文中他写道:“对武侠小说的爱好一直保留到了十几年后的现在。一有闲暇我仍会到街头的书摊去租上两本,以打发无聊的时光。我记得金庸说过武侠小说最大的特点是读者可以代入,把自己想象为江湖上孤傲的游侠、精通易容术的大盗、令无数美女倾心的浪子。虽然多少有些滑稽,但当时我乐此不疲,直到现在仍是如此。”不能说独行雪山的做派、“千面马骅”的外号、“风流天子、浪子班头”的自况,与他对武侠小说的喜好无关。金庸小说中,马骅最喜欢有着酒一样性格的杨过与令狐冲,古龙的小说更是塑造了一批极具魅力的酒鬼,这些酒鬼想必一直都在马骅的内心世界里游荡。

懒散的黑人每天按时出现
坐在酒吧间漆黑的钢琴前
随手弹着某支老情歌
总会有异乡的人默然无语:
那是我们年少时为之断肠的旋律啊

马骅《卡萨布兰卡》

  酒吧里的“异乡的人”,很像《多情剑客无情剑》中在孙驼子开的那家鸡毛小店里久久寓居的李寻欢。
  临近三十岁时,马骅对酒的态度有了微妙的变化。他开始感叹“毒啊,毒啊/ 打磨着坚韧的钢肠铁胃,消损着/ 生锈的金刚不坏身”(《迈克的冬天》),以及“一抹锐利的酒精/ 刺伤生锈的喉管”(《睦南道》)。再后来他去了梅里雪山,《雪山短歌》近40首,竟然绝无饮酒,倒是开始喝茶了:

山溪

石头的形状起伏不定,雪水的起伏跟着月亮。
新剥的树木顺流而下
撞击声混入水里,被我一并装入木桶。
沸腾之后,它们裹着两片儿碧绿晶亮的茶叶
在我的身体里继续流荡。

  用陈继儒《茶董小序》中的话说:“悠然林涧之间,摘露芽,蒸云腴,一洗百年尘土胃”。作为生活方式,马骅仍喜欢喝酒。戒掉酒的,是他的诗。明永的潜移默化,令一个曾浪迹于百丈红尘的酒徒,写下“幽韵如云”的诗篇。


山景

马骅《雪山短歌》中第13首《雪山上的花开了》,很可能受到六世达赖仓央嘉错的一首小诗的影响。马骅的《雪山上的花开了》如下:

山上的草绿了,山下的桃花粉了;
山上的桃花粉了,山下的野兰花紫了;
山上的野兰花紫了,山下的杜鹃黄了;
山上的杜鹃黄了,山下的玫瑰红了。
偷睡的年轻汉子在青稞田边醒来,雪山上的花已经开了。

  而仓央嘉错那首小诗是这样写的:

山上的草坝黄了
山下的树叶落了
杜鹃若是燕子
飞向门隅多好


马骅

  还有一个名叫马骅的诗人。笔名莫洛、林渡、林默等。浙江温州人。生于1916年,1938年组织海燕诗歌社,主编《暴风雨诗刊》。我在百度搜索莫洛时发现,连马骅复旦大学的同窗都把两人搞混了,在马骅遇难后写下:“我还记得他的笔名好象是莫洛……”
  一个马骅在梅里雪山脚下的明永村担任义务教师,另一个曾执教于西子湖畔的杭州大学;一个英年早逝,另一个年过九十,仍精神矍铄,八十岁时还出版了一本诗集,书名非常延年益寿,叫《生命的歌没有年纪》。


野马

我写过一则《翻译之误》的诗话——
  “马骅曾谈起《米拉日巴道歌集》的一个汉译错误,‘我虽凝身不动,却心猿意马’(大意)。他觉得如此翻译,几近诋毁。米拉日巴是噶举派二祖,一个卓越的苦行者,这个翻译却给出一副毫无定力修持的形象,马骅觉得应该翻译成:‘我虽凝身不动,却心如野马’”。
  对此唯阿反驳说:
  “马骅认为几近诋毁,可能是不了解佛教中‘心猿意马’一词的具体含义。佛教是一种诗意哲学,多用意象,强调审美直觉。在佛经描述的六十种心相中,最后一种为猿猴心,‘心如猿猴,游五欲树’,谓此心如猿猴,攀援外境;心的‘意’,流注不息,一味追逐外境,犹如奔驰之马,故称‘意马’。‘心猿意马’是成道的大障碍,因此必制伏之而后可。与此同类的意象还有狂象(醉象、恶象)、六贼、牛等,都用来比喻为害极大的妄心。”又说:
  “按我的理解,马骅生活在高原,因此才更倾向于‘野马’这样的雄奇的意象。这是心造境,也是方便法门。假如他像古印度人一样经常能见到大象,他也会倾向于‘狂象’、‘恶象’这些相类的雄奇之意象。”(《心猿和野马》)
  近日偶涉佛典,发现唯阿的反驳颇不能令人信服,“心如野马”恰是标准的佛教用语。东汉支谶译《屯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其心知若幻如梦,如野马,如山中响,如水中影已,坚固无所希望,是则为宝。”西晋聂承远译《超日明三昧经》:“观一切法如化,如幻梦、野马、影响,悉无所有。”竺法护译《度世品经》:“……犹如幻梦、影响、芭蕉、电现、野马、水中之月”,等等。
  如果马骅读过这些典籍,那么他用汉地佛教术语来翻译藏传佛教经典,可谓适当。如果没读过,那这简直是神来的译笔,一如伽叶得如来妙谛的“微笑”。


化用

  马骅《雪山短歌》的第一首《春眠》似乎受到莎拉''''克尔石(Sarah Kirsch)的《在梦中》的影响。我是在赵霞的《小译集》中读到克尔石这首诗的,我想那本小册子马骅手头也有。赵霞翻译的主要是这位德国女诗人的几首田园诗,开阔澄澈的诗风始终与毛驴、奶牛、地平线、粪堆、“扣人心弦的星辰”、“残暴而啰嗦的风”、小农庄、饲料、绵羊等乡野风物联结在一起。关于自己的隐居生活,克尔石在《心满意足》一诗中写道:

  每隔一个礼拜,磨坊主就会在星期一开着他的奔驰车经过,来问我是否需要订购些什么。因为这微不足道的小农庄是我作为一个改头换面了的城里人,活过了半辈子后,才终于得到的,我惬意的感受可以和一个刚做过变性手术的人相比……

  而马骅去了梅里雪山之后的变化,似乎也可以跟做过变性手术的人相比。我们来比较一下《春眠》和《在梦中》:

    1、春眠

夜里,今年的新雪化成山泉,叩打木门。
噼里啪啦,比白天牛马的喧哗
更让人昏聩。我做了个梦
梦见破烂的木门就是我自己
被透明的积雪和新月来回敲打。


在梦中

迷路者徒劳地敲打着
这些倾塌的门不能
把人性给出

  这两首诗都很短,都写到梦中的景象,梦中都有破门和对它的不停敲打,那门也都被人性化了。所不同的是,对于《在梦中》的迷路者,一扇敲不开的门(“倾塌”,暗示里面无人)是个多么冷酷的“没人性”的家伙。而对于马骅,“破烂的木门”应是他作为浪子的自况,他不远万里来到梅里雪山,不就是为了接受“积雪”和“新月”的再教育吗?


借深心

韩博的组诗《借深心》是一种奇特的诗题押韵,其中每首的一字之题都是仄声“ì”韵,如《致》、《契》、《避》、《匿》、《济》……孤字如谶,据我所知,这种仅以一字命名的“险题”,除了《诗经》中有不多几首之外,只有《周易》广泛采用这种命名方式。同一的韵脚是个有力的结构,将难言的,“仄”起不“平”的隐痛收拢“深心”。这是一组极具汉字性的作品,文约而指博,言微而意深,堪称“字”的魔术,最后一首《替》尤其极端:

飞机生鳞,他生觉悟:无凭甚飞出个有?
飞机生趾,他生酬唱:长夜哪般短按摩?
飞机生角,他生相忘:亡去烦恼归去心?

  寥寥三行,却综合运用了各种汉字修辞手法:有“悟:无”、“唱:长”、“忘:亡”的谐音修辞;有“忘”析为“亡”、“心”(“‘亡’去烦恼归去‘心 ’”)的离合修辞;有“他生”这种歧义修辞(“他生发出”的“他生”,或“他生未卜此生休”的“他生”)。这首诗用了《诗经》当中的《麟之趾》的典故,《麟之趾》是一首关于某位振奋有为的公子的赞美诗,《替》也是如此。至于《麟之趾》的“麟”为什么变成了《替》中的“鳞”,那是因为在这一偏旁部首的修辞中,隐含着一出坠江的悲剧。而韩博最深的心意还不止于此。与“他”相连的“生”字竖排下来,恰好叠加成“三生”! 这绝非过度诠释,这里暗含了另一个对于本诗更加关键的典故:唐朝高僧圆泽和李源是好友,圆泽投胎转世时,和李源约定十二年后的中秋夜在杭州天竺寺相会。十二年后李源如约前往,见一牧童在牛背上唱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生虽异性长存。”这便是“三生有幸”的由来,它关乎一种空灵得风月无边,深厚得穿越生死的中国友情!
返回顶端
阅读会员资料 发送站内短信
显示文章:   
发表新主题   回复主题    时代诗歌网首页 » 当代诗话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1页,共1

 
论坛转跳: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不能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不能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版权所有 © 时代诗歌网络公司 《时代诗刊》编辑部 《网络诗人》编辑部 Copyright © The Poetry Times, Inc. (English)
     名誉站长:诗阳   友情链接   诗刊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