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易晟
加入时间: 2007/08/17 文章: 123
|
时间: 2009-6-27 周六, 上午12:44 标题: 茨维塔耶娃的诗歌人生 |
|
|
玛丽娜·伊万诺夫娜·茨维塔耶娃是20世纪俄罗斯最具世界性影响的伟大诗人之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洛茨基对她更是欣赏有加,称她为“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可以说,茨维塔耶娃把一生寄托给了诗歌。
1892年9月,茨维塔耶娃生于莫斯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莫斯科大学教授,知名的语言学家和艺术理论家。母亲是极具音乐天赋的钢琴家。在茨维塔耶娃14岁时,她的母亲就因病去世,但其生前对女儿的教育影响了茨维塔耶娃一生。母亲生前除了对女儿的音乐熏陶,还给她们讲故事,朗诵诗歌,教育孩子们不要在乎物质的贫穷,而要崇拜神圣的美。
茨维塔耶娃6岁就开始写诗,16岁开始发表作品。18岁时,她的第一本诗集《黄昏的纪念》出版。该书获得了当时著名诗人、评论家勃柳索夫、古米廖夫、沃洛申的一致好评。这些诗虽然还略显稚嫩,但已显示出茨维塔耶娃在诗歌上的天才气质。
《黄昏的纪念》出版后,茨维塔耶娃的诗歌创作一发而不可收。1912和1993年她相继出版了诗集《神奇的灯》和《选自两本书》。1916年,诗集《俄里》问世。这些诗集就如同诗人的心灵独白,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以细腻而又充满激情的文笔描绘了女主人公对爱情和自由的憧憬,以及对亲人和周围世界的爱。茨维塔耶娃早期的作品充满了阳光气息,自由自在的草原、夜晚的篝火、快乐的车夫等浪漫主义形象展示了年轻女诗人对爱情、生命、死亡的思考及对诗歌艺术的探索。她的作品以独特的个性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国内战争和十月革命使茨维塔耶娃生活和创作发生了巨大变化。她的丈夫艾夫隆曾是白军军官,后杳无音讯。十月革命后的最初几年,生活的贫困导致她的小女儿夭折。以前她所熟悉的生活一去不复返,茨维塔耶娃不得不为自己和大女儿的生存而奔波。此时,她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如《我的阁楼,我的宫殿》、《噢,我简陋的家》、《我坐着,没有说》、《天鹅群》等。1921年,茨维塔耶娃出版了诗集《里程碑》,这本诗集大多描写了诗人对丈夫的思念及其个人生活的艰难,流露出诗人对未卜前途的忧虑和困惑。
922年,当茨维塔耶娃得知丈夫艾夫流亡国外后,便追随丈夫到了国外,他们先后在布拉格、柏林、巴黎侨居。固执而高傲的茨维塔耶娃不愿反苏,也不与周围反苏的移民社会为伍。移民圈子视其为“异己”,与其断绝来往。茨维塔耶娃在国外的流亡生活艰辛而孤寂,诗歌成了她排遣和宣泄情感的惟一途径。因此,这一阶段的诗人不但没有消沉,创作反而更为活跃,尽管她的诗在当时无处发表,鲜为人知。这一时期茨维塔耶娃的作品大多以祖国、俄罗斯为主题,抒发诗人对祖国的思念和远离故土的痛苦,作品《思念祖国》、《铁轨上的黎明》、《房子》、《好样的》等表达的就是这种情绪。1924年,茨维塔耶娃完成了长诗《山之歌》和《终结之歌》。这些作品被收入诗人生前最后一本诗集《俄罗斯之后》,该诗集于1928年在巴黎出版。1926年,她写就了讽刺抒情诗《捕鼠者》,并着手长诗《来自大海》、《楼梯之歌》、《空气之歌》的创作,这些作品充满了对资产阶级庸俗的市侩习气的嘲讽和鞭挞。
1939年,茨维塔耶娃带着对祖国崇高的信念,结束了长达17年的流亡生活,同丈夫、儿女回国。严酷的“大清洗”时代,茨维塔耶娃一家也难逃这一劫难。不久,女儿与丈夫被捕入狱,妹妹也被关进了集中营,茨维塔耶娃在莫斯科依然生活在孤独之中,她的作品遭封杀,只能靠翻译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
卫国战争爆发后,她和儿子被疏散到小城“叶拉布加”。在那里,她甚至被拒绝做洗碗工来养活儿子。一生孤傲、刚烈的诗人茨维塔耶娃在被剥夺了爱情、家庭和终生为之奉献的诗歌艺术之后,于1941年8月自杀身亡,令世人扼腕叹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