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ww.shige.cc
·
名誉站长:
诗阳
友情链接
诗刊首页
自动登录
注册
登录/短信
帮助
时代诗歌网首页
»
当代诗话
对话:90后诗人的经验与解读
阅读上一个主题
::
阅读下一个主题
作者
正文
大江
加入时间: 2009/08/11
文章: 70
时间: 2010-9-11 周六, 上午6:43
标题: 对话:90后诗人的经验与解读
王士强等
对话:90后诗人的经验与解读
原筱菲(黑龙江,90后诗人)
王士强(文学博士,青年批评家)
刘 波(文学博士,青年批评家)
张立群(文学博士,青年批评家)
在上期《中国诗人》关于《代际划分与诗歌经典——关于近年来诗歌代际划分以及相关命名的对话》中,我们读到了诗人、评论家对于代际划分及其相关命名的一些看法。由此思考诗坛关于“70后”、“80后”、“90后”的提法,“70后”逐渐步入四十岁、“80后”逐渐迈入而立之年、“90后”步入二十岁的行列,已使得当代诗坛形成了新的创作格局。显然,“后浪推前浪”是包括诗人在内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存法则。从网上流传已久的“2009年度90后十大新锐诗人排行榜”情况来看,这批诗坛的新生力量应当给予关注了。为此,本刊在邀请“90后”诗人参与的前提下,同样邀请了两位年轻的批评新锐,展开这次关于“90 后诗人的经验与解读”的对话。
张立群:随着代际划分越来越受到重视,90后诗人也大有崛起之势,从网上的一些消息,比如:“2009年度90后十大新锐诗人排行榜”,我们大致可以领略某种经验与写作的风景,正进入当下诗歌的视野之中,请就此谈谈自己的体验或者看法?
原筱菲:我个人觉得“90后”一词只是一个时间的断代,它本身不具有其它任何含义。因此所谓“90后诗人” 也只不过是一个年龄的界定和群体的划分,同样不具有其它含义。
我对“诗人”一词一直感到困惑。如果我们换一种形式吟咏,比如歌唱或是一般的抒情写作还好理解,那会有歌唱家与歌手之分,有作家与写手之别,至少我们从概念上就可以分出哪一个是专业的,哪一个是业余的,哪一个是正统的,那一个是网络的。而“诗人”一词却没有明确的界定,似乎每一个写过诗或是发表过一些诗的都可以这样称谓,这样就会显得“诗人”一词不够纯粹。
我一直崇尚诗歌,崇拜诗人,也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成为真正的诗人。但起码现在不是。我在与同龄人交流的时候,一直自称也愿意互称为“写诗的人”,因为我们离“诗人”还很遥远。所以我在2008年组建90后第一个诗歌群体的时候,起名叫“90后诗歌群落”而不是“诗人群落”,群落里几乎包括了90后所有勤于写作的诗歌作者,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中间会有真正的诗人出现。
至于“2009年度90后十大新锐诗人排行榜”的出现,我觉得有些意外。也许是几个论坛或几个人的个人行为吧,最多只能算作是一家之言。虽然暂时看来它好像能给我们带来一些荣誉,比如这几天就因这个排行榜的出现,我们10位朋友被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特邀去录制一期节目。我很喜欢《天天向上》这档节目,但要是以新锐诗人的头衔去参与,我觉得自己还不配,所以婉言谢绝了。至于我本人被列在排行榜榜首,更是觉得惭愧,我担心有一天会被骂的。
王士强:90后诗人确实已经足以成为一个诗歌话题。应该看到,90后诗人是一定要出现的,只不过是出现得早一点或晚一点的问题,从年龄来看,到今年90后中最大的已有20岁,他们中有的已经步入成年有的将要步入成年,从作品的成熟度来讲,他们也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特色,作为诗人他们的“出场”已经不是问题了。“90后”诗歌概念出现时他们的年龄大致比“80后”要早,而“80后”又大致比“70后”要早,这与而今孩子的早熟与早慧有关,同时也是大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和传媒的发达、文化的变化的产物,总的来说是好现象,是值得肯定的。当然,“少年成名”是一种机遇,同时也可能是陷阱,面临的诱惑和可能的误区都要更多一些,需要对之作出自觉的警醒。因为艺术是最为沉潜的事情,是最讲究内力的,跑得最早不见得跑得最快,跑得最快不见得跑得最远。所以,如果愿意以诗歌为业,年轻的诗人还是应该做好长期的、艰苦的准备,练好内功,而不可“毕其功于一役”,不可被周围的商业氛围所同化,因为长远来看,如果要在诗歌方面立足他们的身份应该是“诗人”而不是“90后”诗人。
刘波:当大家还在谈论70后的成熟与80后的觉醒时,90后诗人已经浮出水面,并大有崛起之势。这不得不让人感叹,“诗坛代有新人出,各领风骚二三年。”这份由几家文化与诗歌网站整出的“2009年度90后十大新锐诗人排行榜”,其出发点是好的,即要勇敢地“发现新人”。但很惭愧,我孤陋寡闻,其中好几位诗人我还第一次听到名字。据我的观察和判断,这十位诗人中有不少是属于那种家境条件都不错的“少年诗人”,看得出刻意“培养”的痕迹。有的甚至“著作等身”,出版过好几部诗集。我觉得,这十位入榜者也只是90后诗人群体的“冰山一角”,根本涵括不了这一诗歌群落的整体特征。90后诗人进入我们的视野,那是必然之事,但也要顺其自然,不可通过一些炒作行为来达到“强行推出”的目的。如果是这样,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想想70后和80后刚出来时,有些人也曾做过类似的排行榜,但现在来看,又有几个当初的“红人”后来继续写出了漂亮的作品?
张立群:无论从命名角度,还是历史化的必然规律,90后诗人都无法成为一个稳定的概念,能否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原筱菲:我觉得“90后诗人”完全是一个虚拟的概念,就像网络上很多流行词一样,只是一个泡沫概念。在网络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浮躁。其实我们仍处于初学状态,太高太重的帽子必定会让我们行走艰难,甚至感觉到太多的光芒会把我们引上歧路。
王士强:90后诗人显然只是一个权宜的概念,不可能有特定的、自足的诗学内涵和美学属性,它很大程度上只是一段时间里谈论诗歌现象、诗歌问题的一个“由头”。所有以年代划分作为讨论范畴的诗歌概念,比如70后、80后,以及大概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出现的00后,最终都会被无情的历史尘埃所掩埋,这大概是不可改变的。不过,虽然如此,它也并非全无意义,尤其是对还处于成长期、上升期的文学现象来说,它还是有有效性的,其作用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刘波:在我看来,按代际划分还是一种权宜之计,而这种划分方式,现在已不仅仅限于文学的范畴,完全成了对一代人的命名,并已从社会学的角度延伸到了各行各业,比如去年天津市高考作文题目就是《我说90后》。不光90后诗人,70后与80后诗人的命名,同样也面临着“无法成为一个稳定的概念”之困境。命名如何持续下去,这是一个问题:90后的命名已成定论,那新世纪之后出生的几代诗人,如果依然被称为“零零后”或“千禧后”,其按代际命名的做法还会遭到质疑。现在摆在批评家与文学史家面前的难题,就是打破这种正在进入文学史的代际划分格局,作出更符合一代代人个性与特殊文学色彩的命名,如非刻不容缓,也是迫在眉睫。
张立群:从70后诗人逐渐抵达不惑之年,80后也几近而立之年,90后也慢慢靠近20岁,上述逐步成熟、转变的过程,是否对其创作产生重要影响,或者说,年龄是否是某种写作经验汲取的重要前提?
原筱菲:仿佛诗坛真的需要我们,但我还是觉得力不从心。阅历的增加,知识的积淀,应该是作品成熟的一个先决条件。对社会和生活的深度阅读和多元思考对于文学创作质量的提升应该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除了阅读外,我觉得应该更多地去亲历生活。有人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我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是我要做的。读、行、思缺一不可,当然“行”不只是“走”,还有“做”的意思,我相信文字自然会随着年龄一起长大、成熟。
很感激诗坛的宽容,给了我们这些初学者一席之地。因为从网络上看到的我们90后多是一些负面的新闻,唯独在诗歌上能获得老师和诗哥诗姐们更多的关爱,这也是我们能坚持下来的动力和理由。我们渴望因诗歌而长大,也渴望诗歌自身的成熟,希望那一天,我们能够遗忘“90后”和“诗人”这两个没有意义的标签,而写出不愧为我们这一代的真正的诗歌。
王士强: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所面临、所思考的问题,侧重点不同,就当下的横断面而言,可能90后们更多是抒发自己的感情,在想象的空间里构筑自己的世界,以“才华”取胜。而比他们年长一些的80后已经历了一些现实的“风雨”,在自我与现实之间保持着一种紧张关系,努力寻求才华与经验之间的平衡。而70后诗人们则已经走过了“青春期”,有了更多的现实阅历和经验积累,他们更大成分是进行“经验写作”了。年龄本身并不重要,但年龄背后所蕴含和辐射的社会、人生的内容是各不相同、意义重大的。对于现在的90后诗人而言,现在重要的是在他们自己的经验范围内发现、创造诗歌,他们有理由充分发挥、展示他们的才华。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90后们所面对的问题,和曾经处于同年龄段的70后、80后诗人们也是不一样、差别很大的,他们本身也在提供独特的经验,这也是他们诗歌能够成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波:作家或诗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生活经验与阅历的日益丰富,其创作都可能发生重要的变化,此乃古今中外文学创作的一条规律。但是在这一“年龄决定创作的成熟度”的总体情势下,诗人个体的自我觉醒与自我启蒙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很多在新世纪之交出道的70后诗人,青春期写作过去之后,因为没有历史感的支撑,视野没有走向开阔,经典阅读出现断裂,现在的写作也就变得难以为继,或遭遇瓶颈,或放弃写作,而大量诗人是在不断地重复自己,持续性的写作转型尤显艰难。90后诗人,以我的了解,有才华者不在少数,但普遍都处于青春期写作,这不是他们个人的问题,而是自然且普遍的文学现象。
张立群:显然,“青春期焦虑”对于90后诗人来说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面对或者思考这一问题?
原筱菲:我的焦虑主要来自生活、情感与文字之间的纠结。一直没有弄明白,是早熟的人写诗了,还是写诗的人早熟了?不管怎样,我们这一群人无疑是过早的成熟了。而我们又受到年龄和经历的困扰,一些题材还没有能力驾驭或达不到深度,而那些小情小景又轻飘淡薄。我们大多数的诗歌都在逃避现实,而陶醉在个人的情感里,这样的感情虽然是真挚的,但同时也缺少真正诗歌的意义。
还有一个问题让我一直困惑。那就是诗艺的成熟与语言的纯粹那一个更重要?也就是说我们是要追求诗歌的技巧还是让语言回归到年龄的本真?有时在追求文字的技巧时,却丧失了我们这个年龄本应该有的童真。如果一直这样写下去,当我们长大时回首一定会有很多缺憾,因为在我们的文字里不曾记录下那个年龄应该有的一切,所以有时我甚至希望宁愿自己的文字再幼稚一些。因为我不想成为作家或诗人,我只是想用自己的文字记录自己的情感和生活,我的世界是与每个人都不同的个性的世界,只要情感真实,那么我的文字也该是最真实的,这已经足够。就像我喜欢唱歌,但从来不想当歌唱家,想唱就唱,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写作也是一样,想写时就写,不想写时就暂且放弃,别累了自己伤了文字。
一万个人可以发出一万种声音。百鸟齐鸣美在异曲同工,因为它们是用自己的声音发自内心地歌唱,哪怕其中尚有一些稚嫩的啼音;而只有在合唱的舞台上异己的声音才会显得刺耳。如果一个诗歌群体只是一个合唱班,诗歌也许就丧失它的个性和魅力了。所以我想 “90后”的文字最好还是保留一部分原生态的好。
王士强:除了少数佼佼者以外,其他大多的90后诗人可能仍然处于青春写作的范畴,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写作。这么说也许显得苛刻,但却是事实。青春期焦虑在他们的写作中确实是比较普遍的,包括他们写作的范围、语调、风格都有不少的相同之处,特定的年龄段有特定的“问题和方法”。青春期是走向成年的过渡阶段,在写作的范畴内走向成年则更为重要,因而,如何尽快走过这一过渡阶段,形成独立的判断力和价值标准,以及个人独特的“世界观”,这是重要的。曾经有一篇谈论70后写作的文章叫做《终止焦虑与长大成人》,这个题目用在90后诗人身上也是适用的。如何完成从青春期写作、学生写作向文学写作、作家写作的转变,这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刘波:“青春期焦虑”是每一代诗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可能在90后这一代诗人身上表现得格外突出。他们没有诗歌曾经辉煌的记忆,而是一进入诗坛便发现这是一个边缘化的“冰冷角落”。诗歌处于这样一个位置,对于他们来说,并非坏事。正是这种没有罩上耀眼光环的创作,会让一代人的心灵变得沉实,让他们的精神根基有质地,而不总是轻飘飘地浮于青春之上。“青春期焦虑”在90后诗人身上,存在着两种情况,一是“出名要趁早” 的迫切性,让他们渴望在短期内出人头地,像当年的一些80后作家那样“速成”,从而省去一些必要的中间环节;二是由于个人情怀、性格、学养、思想等各方面原因,他们的诗歌写作在力量感的表达上还是显得太“轻”,偏重于小情小调的口味,无法向深度和难度写作拓展。如何克服这些问题,还是在于年轻诗人们要打破长期应试教育所造就的模式化写作路径,于大量阅读和原创性写作的自我启蒙中逐渐走向成熟。
张立群:记忆中的90后诗人,因其具体的年龄阶段,所谓看待生活、面对人生,都业已形成自己的逻辑。比如:很多人都认为90后是普遍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一代,这种心态是否具有言说的效力?能否就某一位90后诗人的创作,谈谈具体的感受?
原筱菲:也许叛逆是青春的通病。至于挑战权威,就我本人来讲还不曾有过这样的想法。在诗歌方面似乎也看不出谁有挑战的意味,而在一些小说和散杂文作者中确有一些对现行教育、高考制度质疑和批驳的言说,但更多的还是迷茫和无奈。
在生活方面似乎有不少90后总是向80后叫板,这也许是那一类人群的乐趣吧。从文学上看,我觉得80后一代无疑是令我们敬佩的。相信我们十年后也未必能够超越。然而作为80后文学的代表,韩寒在文学上走了一条成功的捷径。他的的个性和成功也误导了我们这一代人,因此那些做着韩寒梦的90后作者们在夸大自己叛逆的同时,也使自己的文字变得更加浮躁、世俗和功利。这样会走得很累,也不会走得太远。随着年龄的增长,90后会变得更加成熟。有时挑战可能是一种大胆的尝试,真的希望有这么一些人能够勇于站出来。
我已经半年多没有写诗了,感觉今年不会写太多的诗歌,这是反思和积淀的过程,可能也是一种觉醒和叛离。以前我把自己比作“梦语者”,现在渴望做一个醒着的人。这个暑期会各地走走,带着相机,带着画笔,放松自己,回归到自然和真实——
当一些光影纷至沓来,
我开始学会了宁静,
别让喧嚣的泡沫湮没了蔚蓝的大海。
真诚地写与画,就是真诚地生活;
善待文字和色彩,就是善待自己。
王士强:我在读到90后诗歌作品的时候,一个突出的感觉是,我已经有些老了。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思维活力、语言能力,都每每让我感到惊奇,感到自己有落伍的危险。这和他们生长的环境有关,90后生长的年代物质生活相比此前已有相当大的进步,精神生活也更丰富,他们接触的信息量更大,思想上所受的束缚也更少,更多是以自我为主体、为本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有所偏移、更具生机的,对于积重难返的古典文化传统来说,他们无疑是具有一定叛逆性和挑战性的,我认为这种状况的出现并非洪水猛兽,相反是值得欣喜的,他们有可能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气象。没有必要担心会失去所谓“文化根基”,其实文化的力量没那么弱。90后是更为开放、解放、自由的一代,明天属于他们。关于他们的具体作品,在我的阅读经验里,我最早读到蓝冰丫头的诗《秋风辞》,确实受了震动、眼前一亮。可以引在这里:“这十七年,被我过得很熟悉了/这一次披在身上的秋风/那么地合心意/在夜里,我独坐天下/我说:孤/孤爱这盛世里走着的一个男子/他身上有霜/嘴绒细致,竖着的白领子/归我所有/他刚刚经过了东站/他朝我飞来/啊,十七年等的就是这一天/我决定不生气了/我说:那个谁,孤命你速来爱我/趁我还没有大理想/趁我心中刚刚泛起了微澜”。我认为这首诗写得非常好,包含了新的价值观,而且丝毫没有学生气和匠气,很难得。蓝冰丫头的诗写得很自由,不落俗套,很有才华和写作的天赋,这样的特点在90后诗人中可能是有一定普遍性的,这样的诗人越多,那么未来的诗歌将越值得期待。
刘波:普遍质疑、敢于挑战,其实也是80后诗人的特点,只不过在90后这一代诗人身上体现得更为真实。这种状态对于90后诗人来说,是难得的创作动力,它甚至是很多60后和70后诗人们所苦苦追寻而一直未得的状态。而90诗人们如何利用好这一状态,将其扩展为创作中的精神视力,现在仍比较模糊。在我有限的了解里,大部分90后诗人并没有将“愤怒”化作一种有效的创造性力量,而是以生活之外的另一套笔法写着“不痛不痒”的诗歌。这种生活与创作的错位,在90 后诗人那里成了一种需要警惕和超越的纠结。在“2009年度90后十大新锐诗人排行榜”里,蓝冰丫头的诗歌还不错,她的创作似乎要比一些同龄人显得更成熟一些。逸出这个排行榜之外,也还有不少90后诗人正在发力,比如零落香。她的诗歌,拒绝压抑和“强说愁”的传统矫情,尽显生动、率真和激情,有着童话般的色彩;在表达上看似随意散漫,实则有精致而锐利的冷静藏于其中。读零落香的诗歌,我们发现,她有着90后诗人的朝气与活力,同样,她也在想象力发挥与修辞表达上用力,实践真正的语言狂欢。这种充满快意与性情的写作,对于在起步的年轻诗人来说,或许正是难得的自我训练。
返回顶端
显示文章:
所有文章
1天
7天
2周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年
时间顺序
时间逆序
时代诗歌网首页
»
当代诗话
所有的时间均为 北京时间
第
1
页,共
1
页
论坛转跳:
选择一个论坛
【诗网荐读区】本区主要登载推荐作品,如果您要发表作品,请在自...
----------------
原创诗作
驻站诗人
当代诗话
诗坛快讯
【自由原创区】本区为开放式的诗歌创作交流平台,欢迎您在本区的...
----------------
新诗发表
当代诗人
诗文博谈
诗界动向
【早期专栏区】本区早年曾经开发成诗网的专栏区,为诗歌创作发挥...
----------------
诗网集萃
诗作专栏
诗观纵横
当代诗潮
现代诗坛
古典诗坛
外国诗坛
【早期资料馆】本区早年曾经开发成诗网的诗歌资料馆,现保留为怀...
----------------
诗歌理论
诗歌历史
诗歌流派
诗歌评介
古典诗文
域外纵横
综合资料
【诗刊编辑部】《网络诗人》《时代》《信息主义》《名家》和《橄...
----------------
期刊发行
站务公告
投稿事宜
读者来信
【链接总目录】友情链接网页服务导航
----------------
网址提交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新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回复主题
您
不能
在本论坛编辑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删除自己的文章
您
不能
在本论坛发表投票
版权所有 © 时代诗歌网络公司 《时代诗刊》编辑部 《网络诗人》编辑部 Copyright © The Poetry Times, Inc.
(English)
名誉站长:
诗阳
友情链接
诗刊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