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长斌
加入时间: 2007/08/25 文章: 136
|
时间: 2009-8-25 周二, 上午12:20 标题: 《从校园里走出的诗人》朗诵会在京举行 |
|
|
由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星星》诗歌理论半月刊编辑部和朝阳区文化馆共同主办的《从校园里走出的诗人》朗诵会22日晚在北京朝阳区文化馆隆重举行。此前,《诗歌EMS》周刊还为本次朗诵会还专门出版了特刊,集中刊发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诗人王小妮、张曙光、王家新、韩东、柏桦、周伦佑、张枣、宋琳、海子、翟永明、李亚伟、简宁、于坚、陈东东、苏历铭、西川、潘洗尘、臧棣、树才、雷平阳、蓝蓝、伊沙、桑克、陈先发的作品。
朗诵会主持人潘洗尘首先代表所有从八十年代走过来的大学生诗友,向已故的吉林大学公木教授、华东师大施蛰存教授以及北大的谢冕教授、北师大的任洪渊教授、首都师大的吴思敬教授、西南师大的吕进教授等当年曾给予大学生诗歌运动以热情支持与鼓励的所有诗歌前辈、向当年为大学生诗歌第一个开辟专栏的甘肃《飞天》杂志《大学生诗苑》责任编辑张书绅先生以及当年积极发现和培养大学生诗人的《诗刊》王燕生先生、《星星》白航先生、《绿风》王辽生先生、《萌芽》宁宇先生、《青春》马绪英先生等致以崇高的敬意。
中国校园诗歌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是当年受到闻一多、朱自清、冯至、卞之琳等先生支持的以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生穆旦、袁可嘉、郑敏、杜运燮等为代表的大学生诗人们,他们为新诗适应新的时代所作出的创造性调节,为中国新诗向着世界现代诗歌的推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中国校园诗歌高潮的真正出现,无疑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
那时,在全国形成的以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大、安徽师大、北京大学、北京师大、武汉大学等校园诗人群为核心的大学生诗歌创作队伍多达上百万人,其中,有规模的大学生诗歌社团和有影响的大学生诗歌报刊均数以万计。1980年诗刊社的第一届“青春诗会”,邀请的全国17位顶尖的青年诗人中,就有叶延滨、高伐林、徐敬亚、王小妮、徐晓鹤、徐国静、孙武军等7位来自大学校园。
从诗歌史的意义上讲,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大学生诗歌运动,不仅成功地完成了“朦胧诗”的落地、传承与发展,也为后来的 “第三代”诗歌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组织基础,从而开辟了中国新诗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多元写作的时代。
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诗歌运动,我们发现,几乎所有当下被视为先锋性的写作或实验,我们都能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诗歌写作中找到他的“先驱”。比如诗歌写作中的“叙事性”和“口语”化,其实也早在八十年代初就由大学生诗人们率先作出了多样性的实践。因此,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大学生诗歌运动,不仅不缺少可阐述的诗歌主张与富有永恒价值的诗歌特质与贡献,而且其多元写作的探索与实验,可能在今后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内,都会为我们的诗歌写作实践提供某些源头性的东西。
八十年代大学生诗人的第一梯队,基本上是以1977至1978级为主的校园诗人们,如徐敬亚、王小妮、王家新、韩东等。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如徐敬亚、王小妮等,既于当年作为新诗潮运动核心力量的朦胧诗人们保持着同步的艺术倾向与写作姿态,同时也为以朦胧诗为内核的新诗潮运动不断地注入着新的生机和活力。
八十年代大学生诗人的第二梯队,基本上是以1979至1983级为主的校园诗人们,如海子、于坚、西川等。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如宋琳、西川、翟永明、于坚、李亚伟、赵野、陈东东等构成了后来的“第三代”诗歌运动的核心。
八十年代大学生诗人的第三梯队,基本上是以1984至1989级为主的校园诗人们,如伊沙、蓝蓝、雷平阳等。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如蓝蓝、桑克、雷平阳、陈先发等已成为新世纪中国新诗写作的中坚力量。
朗诵会前后共分1977至1978级大学生诗人的诗歌、1979至1983级大学生诗人的诗歌、1984至1989级大学生诗人的诗歌三个单元组成。
首都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朗诵艺术团的朗诵艺术家们分别朗诵了王小妮、张曙光、韩东、张枣、宋琳、海子、翟永明、简宁、于坚、潘洗尘的作品;诗人西川、树才登台朗诵了自己的作品;上世纪八十年代华东师大夏雨诗社的社长及社刊《夏雨岛》的主编,著名诗人宋琳还深情地回顾了八十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点点滴滴;朗诵会在集体朗诵蓝蓝的诗歌《野葵花》中落下帷幕。
在京的诗人、诗歌批评家林莽、刘福春、宋琳、莫非、车前子、谷禾、西川、潘洗尘、树才、朱朱、张桃州、霍俊明、孙磊、蓝野、邰筐、大卫等出席了朗诵会。
《诗歌EMS》周刊出版特刊刊载作品目录(24人24首):
我感到了阳光 吉林大学中文系77级 王小妮
1965年 黑龙江大学中文系77级 张曙光
帕斯捷尔纳克 武汉大学中文系77级 王家新
有关大雁塔百 山东大学哲学系78级 韩 东
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 广州外语学院英语系78级 柏 桦
在刀锋上完成的句法转换 西昌农专78级 周伦佑
镜中 湖南师大外语系78级 张 枣
落日与城墙 华东师大中文系79级 宋 琳
日记 北京大学法律系79级 海 子
独白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79级 翟永明
苏东坡和他的朋友们 西南师院中文系79级 李亚伟
小平,您好! 中国科大工程热物理系79级 简 宁
悼迈克尔• 杰克逊 云南大学中文系80级 于 坚
费劲的鸟儿在物质上空 上海师大中文系80级 陈东东
有鸟飞过 吉林大学经济系80级 苏历铭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北京大学英语系81级 西 川
盐碱地 哈尔滨师大中文系82级 潘洗尘
我喜爱蓝波的几个理由 北京大学大中文系83级 臧 棣
极端的秋天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83级 树 才
母亲 昭通师专中文系83级 雷平阳
野葵花 郑州大学新闻系84级 蓝 蓝
善良的愿望抑或倒放胶片的感觉 北京师大中文系85级 伊 沙
雪的教育 北京师大中文系85级 桑 克
前世 复旦大学中文系85级 陈先发
附录:八十年代大学生诗潮纪要(1980—1985)
一、七个最重要的校园诗人群
1、吉林大学校园诗人群:徐敬亚、王小妮、吕贵品、苏历铭等
2、复旦大学校园诗人群:许德民、孙晓刚、李彬勇、张真、傅亮、陈先发等
3、华东师大校园诗人群:赵丽宏、宋琳、张小波、于奎潮、徐芳、陈鸣华等
4、安徽师大校园诗人群:姜诗元、曹汉俊、沈天鸿、钱叶用等
5、北京大学校园诗人群:吴稼祥、骆一禾、海子、西川、戈麦、老木、臧棣等
6、北京师大校园诗人群:苏童、陈染、宋晓贤、伊沙、桑克、徐江、侯马等
7、武汉大学校园诗人群:高伐林、王家新、洪烛、李少君等
二、校园诗人的梯队及重要诗人
1、 1977至1978级(大多是1949至1959年出生)重要诗人:徐敬亚、王小妮、吕贵品、高伐林、王家新、程光炜、徐晓鹤、骆晓戈、徐国静、吉狄马加、赵丽宏、蒋维扬、石光华、张曙光、刘犁、马莉、易殿选、薛卫民、吴稼祥、丁当、吴晓、韩霞、张德强、水舟(以上为1977级);叶延滨、陆健、孙武军、韩东、周伦佑、沈奇、张烨、柏桦、陈燕妮、姜诗元、孙晓刚、蔡天新、宗仁发、张建华、曹剑、卓凡、周同馨、马高明、吕德安、张枣、孟浪(以上为 1978级)。
2、1979至1982级(大多都是1960至1964年出生)重要诗人:许德民、李彬勇、宋琳、于奎潮、李亚伟、万夏、骆一禾、海子、曹汉俊、简宁、翟永明、张子选、林雪、小君、杨克、杨争光、沈宏菲、汪国真、祁智、黄梵、尚方、李元胜、唐亚平(以上为1979级);于坚、张小波、徐芳、张真、苏童、王寅、陈东东、陆忆敏、钱叶用、苏历铭、老木、普珉、阎月君、荣荣(以上为1980级);西川、阿吾、程宝林、傅亮、陈鸣华、梁平、柯平、胡万俊、潞潞、尚仲敏、燕晓东、黄灿然、赵野、人邻、黄亚州(以上为1981级);潘洗尘、杨榴红、陈染、余笑忠、马永波、京不特(以上为1982级)。
3、1983至1985级(大多都是1965至1969年出生)重要诗人:伊甸、臧棣、王清平、树才、雷平阳、余怒、沈苇、哑石、柏常青(以上为1983级);西渡、张执浩、蓝蓝、安琪、宋晓贤、叶舟、唐欣(以上为1984级);伊沙、桑克、徐江、侯马、洪烛、李少君、陈先发、戈麦、小海、中岛、周瓒、田晓菲(以上为1985级)。
三、四个重要的大学生诗歌社团及社刊
吉林大学赤子心诗社、复旦大学复旦诗社及社刊《诗耕地》、华东师大夏雨及社刊诗社《夏雨岛》、北大五四文学社及社刊《未名湖》、辽宁师院的《新叶》。
四、八十年代大学生诗歌的重要事件
1、1980年诗刊社邀请的17个全国顶尖青年诗人举办的第一届“青春诗会”,其中就有8位来自大学校园,他(她)们是:梅绍静、叶延滨、高伐林、徐敬亚、王小妮、徐晓鹤、徐国静、孙武军。
2、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甘肃《飞天》杂志开设〈大学生诗苑〉专栏,专门刊发大学生诗作,培养了大批校园诗人。
3、 1983年,哈师大潘洗尘着手编缉第一部全国性大学生诗选《中国当代大学生诗选》并于次年由北方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此前,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复旦大学诗歌选《海星星》已公开发行超过八万册;1984年,潘洗尘、杨川庆合写的国内第一篇专门研究大学生诗歌的文章《诗的蓓蕾在校园绽放》在〈当代文艺思潮>发表。同年,中国第一个跨校诗歌社团黑龙江省大学生诗歌学会成立,会员620人,由潘洗尘任理事长并编辑出版全国第一本公开发行的大学生诗刊《大学生诗坛》。此后,重庆大学生联合诗社(会刊《大学生诗报》)、福建省大学生诗歌学会(会刊《南十字星》)相继成立。
4、1983年,吉大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在《当代文艺思潮》发表并引发诗坛地震,该文与谢冕和孙绍振的文章被批判者们统称为“三个崛起”。
5、1985年,中国人大81级学生程宝林自费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大学生自费诗集诗集《雨季来临》引起巨大轰动。另一本引起影响的大学生自费诗集是吉林大学苏历铭和中国人民大学杨榴红合作出版的合集《白沙岛》。
来源:《星星》诗歌理论半月刊编辑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