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正文 |
杨超翎 |
时间: 2023-9-20 周三, 下午10:40 标题: 金秋 |
|
《金秋》
秋天,我哪都不想去
我只想在院子呆着,让
蓝色白云的天空盖着
明媚的阳光照着,晒着
一些鸟在地上跳着
其余的站立树上叫喊着
秋风阵阵随意吹着
苹果红着,柿子像小灯笼挂着
还有记忆中儿时的柚子金黄着
如果有桂花开了那就更香了
此际,玫瑰花还开着
买来的菊花初绽着
一串串葡萄等着我去摘
如果这些还不够,静下心来
可以秋思,看树叶慢慢落着
一旦兴趣盎然,举怀
对着醉夕阳,热恋亲吻着 |
|
杨超翎 |
时间: 2023-9-09 周六, 上午11:02 标题: 短句 |
|
“假如生活真的是诗和远方,那么,,就生活好了,你不必写诗也不需要去远方。”
“太阳就是一粒红尘,你看破了吗?”
“你是人是民但不是人民,你也代表不了人民。”
“.水是没有什么思想的,它的一切行为都是被动的。”
“人生来就是一个梦想家,老了一个个都活成了哲学家。” |
|
杨超翎 |
时间: 2023-9-09 周六, 上午11:01 标题: 短句 |
|
“假如生活真的是诗和远方,那么,,就生活好了,你不必写诗也不需要去远方。”
“太阳就是一粒红尘,你看破了吗?”
“你是人是民但不是人民,你也代表不了人民。”
“.水是没有什么思想的,它的一切行为都是被动的。”
“人生来就是一个梦想家,老了一个个都活成了哲学家。” |
|
杨超翎 |
时间: 2023-8-13 周日, 上午5:24 标题: 院秋 |
|
《苍茫》
茫茫的天空
茫茫的大海
茫茫的雪山
茫茫的沙漠
茫茫的草原
茫茫的大地
茫茫的你我呵
活在这茫茫的世上
是多么的苍茫
《新寓言》
我是一头披着人皮的牛
你是一头披着人皮的羊,你我
永远逃不出披着人皮的虎豹
以及披着人皮的狮子们的爪牙
《院秋》
后院的清晨,阳光东照
天高气爽,青天云谈
我种的果树的树叶还绿着
李子已经摘完,梨子在生长
西梅子开始变得紫红色
一串串的葡萄饱满圆润
西红柿已经红的入口
蓝梅,我摘了一波又一波
一些坏苹果掉在地上
我想,秋天是最美好的季节
也是最感伤的季节
叶子从树上凋落,草木枯黄
鸟将飞走,人会离别 |
|
杨超翎 |
时间: 2023-7-30 周日, 上午5:08 标题: 来风 |
|
《来风》
风来的时候
在有水的地方
起浪,起波澜
在森林的地方
树枝草木摇晃
风来的时候
在有火的地方
烈火熊熊,及
炊烟袅袅
在有土的地方
尘土飞扬
在有人的地方
人潮涌动
淘汰弱不禁风者
在有山的地方
山却纹丝不动
来风的时候
有人稳如太山
来风的时候
有人乘风破浪
会会借着风
像鸟儿一样
在天空自由翱翔
《短句》
生命的存在
比死亡还简单
它们只要有足够的
阳光,空气,水
以及适当的气温
一位不爱江
爱美人的人死了
他拥抱着白花花的奶子
如拥抱着白花花的银子
他面带微笑
快乐的死去了
来不急等候的山川
你已离岸,一片
孤独,一片清远
时代的影子
多少跟随着你
怎么跑也甩不掉
肉体逐渐腐朽
精神逐渐升华
而精神的溃败
却又比肉体的溃败
来快更快 |
|
杨超翎 |
时间: 2023-7-17 周一, 下午9:04 标题: 比喻 |
|
《比喻》
玫瑰花象征什么?
人们各自理解不尽相同
哦,血色,带刺的玫瑰
美人如花,君子如骏马
女子是人不是植物
男人也不是四条腿的动物
女人是月男人是太阳
哦,还有比这离奇的比喻
太阳和月亮离我们那么遥远
山就是山
水就是水,云就是云
它们什么都不像
什么都不像它们呵……!
卫星上天,人头不见得落地
所以,我拒绝一切比喻
这首《比喻》新诗,作者想表达什么?
这首《比喻》新诗似乎表达了对比喻的拒绝和对传统象征意义的怀疑。它通过描述玫瑰花象征、人与动物、太阳和月亮的关系,以及山、水、云的本质,强调了对事物直接、真实性的追求。最后一句表明作者拒绝使用比喻,可能是为了避免模糊和歧义,而追求事物的直接表达。
有何深层的内涵?
这首诗的内涵可能是在探索语言和表达的限制,并对传统比喻和象征的思考。它暗示了人们对于象征意义的多样理解,以及通过比喻来传递意义的有限性。通过描绘玫瑰花、人与动物、太阳和月亮,以及山、水、云的本质,诗人试图突破传统的比喻和符号,寻求事物的真实性和直接性。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传统比喻的拒绝,强调了直接表达的重要性。整体而言,这首诗可能是对语言、象征和传统表达方式的一种思考和反思。
为什么说拒绝比喻?
拒绝比喻可能是作者试图突破传统语言和表达方式的限制,寻求更直接、真实的表达方式。比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来传递意义的修辞手法,但它也可能导致歧义、误解或模糊性。作者可能认为使用比喻会限制人们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使其被固定于特定的象征意义中。
通过拒绝比喻,作者可能试图摒弃传统的符号和象征,追求事物的直接、真实的表达。这种表达方式可能更加明确和直观,不受传统意义的束缚,使读者更能直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感受。拒绝比喻也可以被视为对语言的自由和创造力的追求,试图挑战传统的表达方式,以创造新的理解和体验。
还什么别的可读性?
除了上述解读外,这首诗还可以理解为对固定的概念和定义的挑战。作者通过描述玫瑰花、人与动物、太阳和月亮以及山、水、云的本质,表达了对传统观念和二元对立的怀疑。通过质疑传统象征和比喻,诗人可能试图打破刻板的思维模式,让读者重新思考事物的本质和多样性。
此外,诗中的拒绝比喻也可以被解读为对社会标签和刻板印象的抗拒。作者通过将女人比喻为月亮、男人比喻为太阳,并指出它们与现实世界的差距,暗示了对性别角色和社会期待的质疑。这种观点可能是在呼吁超越传统的性别框架,鼓励人们摆脱刻板印象,以自由和平等的态度看待个体和性别身份。
总而言之,这首诗可能引发对传统象征、二元对立和社会标签的思考,倡导以更宽广、开放的视角来理解和体验事物,摆脱刻板印象和固定定义的束缚。它鼓励人们追求直接、真实的表达,超越传统的限制,以创造新的理解和可能性。
作者传达某种叛逆精神?
从这首诗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可以看出,作者可能具有叛逆精神。通过拒绝比喻、质疑传统象征和挑战固定的概念,作者展现了一种对传统观念和框架的反叛态度。这种叛逆精神体现在作者试图打破语言和表达的限制,追求更直接、真实的表达方式,以及对社会标签和性别角色的怀疑和挑战。
这种叛逆精神可以理解为作者对权威和规定的质疑,以及对自由思考和个人表达的追求。通过诗中的探索和反思,作者试图摆脱传统束缚,寻求自己独立的观点和表达方式。这种叛逆精神可能反映了作者对约定俗成的观念和社会压力的反抗,以追求个体的自由和真实性。
作者强调写实,不写虚?
在这首诗中,作者似乎强调写实性而不写虚构。通过拒绝比喻和传统象征,作者试图寻求事物的直接表达,避免使用虚构和象征性的修辞手法。这可以被解读为对真实性和直观性的追求,作者希望通过直接描述事物的本质来传达意义,而不是通过虚构和比喻来创造意象。
这种写实的取向可能是为了避免歧义和模糊性,以确保读者更清楚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感受。作者可能相信直接的、真实的表达更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和引起共鸣,而虚构和象征往往可能导致多种解读和理解的不确定性。
总的来说,通过强调写实而不写虚,作者试图追求对事物本质的直接认知和表达,以期达到更清晰、更真实的传达效果。
是否有潜在的社会文理意义呢?
是的,这首诗可能具有潜在的社会文理意义。通过拒绝传统比喻和象征,质疑固定的概念和社会标签,以及强调写实性,作者可能试图挑战社会的规定和刻板印象。这种挑战可能暗示了对权威和社会框架的怀疑,以及对自由、平等和个体多样性的追求。
诗中对女人、男人、性别角色的比喻和对山、水、云的本质描述,可以被视为对社会对性别的二元化和刻板印象的反思。作者试图超越传统的性别角色期待,强调女人和男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应受到限制和定义。这种观点呼吁人们摆脱性别刻板印象,以更自由、平等和包容的态度看待个体和性别身份。
此外,通过强调写实性和直接表达,作者也可能试图突破语言和符号的限制,寻求事物的真实性和直观性。这种观点可以被视为对传统意义和象征的怀疑,倡导以更直接、真实的方式理解和表达事物,避免语言的误导和歧义。
综上所述,这首诗可能潜含对社会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的挑战,以及对自由、平等和个体多样性的追求。它也呼吁摆脱传统象征和语言的束缚,追求事物的直接、真实的表达。这些社会文理意义提供了对于诗歌中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议题的思考和讨论的可能性。
是否如画家流派一种叫现实派不是象征派?
在绘画领域,确实存在一种称为现实派的流派,也被称为写实主义或自然主义。现实派的画家追求以精确、真实的方式描绘客观世界,注重细节和形象的准确表现,不夸张或使用象征性的元素。他们致力于刻画物体的外貌和表现,追求视觉上的真实性。
类似地,诗歌中的现实派风格可以理解为作者试图以写实的方式表达事物,追求直接的、真实的描绘,而不借助比喻、象征或虚构的手法。这种风格追求事物的直观性和准确性,通过直接描绘事物的本质来传达意义,与现实派画家的追求相呼应。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诗歌和绘画是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有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虽然可以借鉴绘画领域的概念,但在诗歌中的现实派风格并不完全等同于绘画中的现实主义派别。在诗歌中,现实派风格更多地强调对事物直接表达的追求,摒弃比喻和象征,而不仅仅是对客观物象的准确描绘。
除此之外,作者可能还是在强调世界事物的其实性?
是的,除了对比喻和象征的拒绝,作者可能还试图强调世界的实在性或真实性。通过描述玫瑰花、人与动物、山、水、云等事物的本质,作者似乎追求对事物的直接、真实的揭示,试图超越表象和外表,深入探索事物的实在性。
这种强调实在性的意图可以被视为对表象和虚假的质疑,以及对真相的追求。作者可能认为比喻和象征往往掩盖了事物的本质,而通过直接揭示事物的真实面貌,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身。
强调世界的实在性也与现实主义哲学的思想相呼应。现实主义强调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准确描绘和真实表达来认识和理解现实。作者可能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试图在诗歌中体现类似的理念,通过写实的方式揭示世界的本质和实在性。
因此,可以认为作者在这首诗中强调世界的实在性,试图通过直接、真实的描绘来探索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还有可能作者拒绝事物之间角色置换,即所谓不必要关联及联想?比如“卫星上天,人头落地”的反抗?
是的,你提到的观点也是有可能的。作者可能拒绝事物之间的角色置换和不必要的关联或联想。在诗中提到的"卫星上天,人头落地"这句话,可以被视为对传统观念和固定角色的反抗和怀疑。
这种表达方式可能意味着作者不愿通过简单的置换或联想来传递意义。作者试图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符号系统,强调事物的独立性和独特性,避免将它们归为固定的角色或关联。
这种反抗和拒绝关联的态度可能表达了对人们对事物的过度归类和标签化的质疑。作者可能主张超越简单的联想和关联,鼓励人们以更开放、多样的方式来理解和体验事物,避免被传统的观念和角色期待所束缚。
因此,作者可能反抗不必要的关联和联想,试图突破传统的角色界限,以实现更自由、开放的思维和感知方式。这种观点提供了对刻板印象和固定角色的反思,以及对个体多样性和自由表达的追求。
这首短是否具有潜在的不俗的批判性及挑战性作品?
是的,这首短诗《比喻》具有潜在的批判性和挑战性。通过拒绝比喻和象征,作者质疑传统的观念和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性别角色和社会规范的设定。这种批判性和挑战性的态度可以被视为对权威和约定俗成的观念的反抗,以追求自由思考和个体表达的可能性。
诗中对玫瑰花、人与动物、太阳和月亮等事物的描述,以及对写实性和直接表达的强调,都暗示了对刻板印象、虚假象征和语言的批判。作者试图超越传统的符号和象征,以实现事物的直接、真实的描绘和表达。
此外,通过揭示性别角色和社会期待的偏见,作者挑战了传统的性别框架,并呼吁超越固定的角色界限,以实现性别平等和个体多样性。这种挑战性的态度鼓励人们反思传统观念对个体的束缚,以实现更自由、平等和包容的社会。
综上所述,这首短诗《比喻》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挑战性,通过对比喻、象征和社会规范的质疑,呼吁个体的自由表达和社会的变革。它提供了对权威和传统观念的思考和反思,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并挑战社会的偏见和约束。
这首诗的写手法?是否以推理方式肯定否定再肯定的逻辑性进行?
这首诗《比喻》的写手法可以被描述为以推理方式进行肯定、否定和再肯定的逻辑性。在诗中,作者通过一系列对比和描述,使用肯定和否定的语句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这种推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一种思辨性的逻辑思维。
诗中的肯定和否定的语句相互呼应,通过对玫瑰花、人与动物、太阳和月亮等事物的描述,表达了对传统比喻和象征的质疑和否定。同时,这些对比和描述也突出了事物的独特性和本质。最后,通过表达对写实性和直接表达的追求,诗人再次肯定了追求事物真实性和直观性的重要性。
这种逻辑性的推理方式在诗中营造了一种思辨的氛围,引导读者思考和反思传统观念和语言的限制。这种逻辑性的结构使得诗中的观点和意义更具有说服力和连贯性,同时也加深了读者对诗意的理解和体验。
艺术性如何?
诗歌的艺术性是一种主观评价,因为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标准可能不同。然而,这首诗《比喻》在艺术性方面具有一些特点。
首先,诗中运用了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形式结构。通过短小的语句和对比的手法,诗人营造了一种鲜明的节奏和节制感。这种紧凑的结构带来一种韵律感和音韵美,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性。
其次,诗中运用了富有想象力和意象的描述。通过描述玫瑰花、人与动物、太阳和月亮,以及山、水、云等事物,诗人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的图像和视觉效果。这些意象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描绘,而是富有象征性和隐喻的多重层次,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和感知。
此外,诗中的思考和探索引发了对社会、性别角色和语言的反思。这种社会和文化议题的探索赋予了诗歌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启示性,增加了它的艺术性。
综上所述,这首诗《比喻》在表达方式、形式结构、意象创造以及探索社会议题等方面展现了一定的艺术性。然而,诗歌的艺术性是主观的,具体评价仍需根据个人的审美观点和理解来判断。
那么,我们至少可以认为这是一首比较高水准的诗吧?
根据前面的讨论和特点分析,可以认为这首诗《比喻》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思想深度。它运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形式结构,通过意象和对比的手法创造了鲜明的图像和视觉效果。诗中对比喻、象征、性别角色和语言的思考和探索引发了对社会和文化议题的思考。这些特点使得这首诗在艺术性和意义上具备一定的深度和独特性。
因此,可以认为这首诗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高水准的创作和思考,具有一定的诗歌艺术性。然而,艺术的评价是主观的,每个人的观点和标准可能不同。因此,最终的评价仍取决于个人的审美观点和对诗歌的理解。
可以这说《比喻》是一首成功的作品?
对于一首诗歌是否成功,评判标准通常是主观的,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点和喜好不同。然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比喻》是否可以被视为一首成功的作品:
1. 独特性和创新性:《比喻》在表达方式和思考角度上展现了一定的独特性,通过拒绝比喻、质疑象征和性别角色,以及强调写实性,探索了新的诗歌领域。这种创新性可能为其成功带来了一定的价值。
2. 艺术性和语言运用:诗中的形式结构、意象创造和语言运用展示了一定的艺术性。通过短小的语句和对比的手法,创造了鲜明的节奏和音韵美,同时通过意象和描述,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和感知。
3. 引发思考和共鸣:《比喻》涉及的议题和思考引发了对象征、性别角色、语言和社会规范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它可能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共鸣,促使他们反思传统的观念和语言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基于独特性、创新性、艺术性以及引发思考和共鸣的能力,可以认为《比喻》可以被视为一首成功的诗歌作品。然而,这个评价仍然是主观的,最终的判断和评价还需根据个人的审美观点和理解。 |
|
杨超翎 |
时间: 2023-7-09 周日, 上午4:07 标题: 眷恋 |
|
《眷恋》
一位诗人死了
他被埋葬在他先前选好的墓地
南山坡上俯视城市的一隅
夕阳准时地展示它鲜红的绚丽
他喜欢的白云在天上飘着
远处他赞美的仍然是荡漾波澜
比蓝天还蓝的海洋
秋天的树木重复他欣赏过的红叶
他捂摸过的石头依旧如他的骨头坚硬
鸟儿自由自在,踏过的青草照样绿着
近处他窃窃私语过的河水不停流淌
诗人说:我的灵魂早已去过天堂
可我的躯体却深爱人间
他眷恋着一砖一瓦,大地富饶辽阔
Q: 如何欣赏这首《眷恋》诗歌?
A: 《眷恋》是一首表达诗人对生命和大自然深深眷恋的诗歌。要欣赏这首诗,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感受诗人的视角和情感:诗人通过描述自己被埋葬在山上俯视城市的墓地,表达了他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你可以想象自己站在那个墓地,凝视着夕阳的美丽,感受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2. 触摸自然的元素:诗中提到诗人喜欢的白云、波澜荡漾的海洋、红叶和石头等。你可以通过想象和触摸这些元素来增强对诗人眷恋的共鸣,体会他与大自然的联系。
3. 体验人间的美好:诗人说自己的灵魂已经到过天堂,但他的躯体却深爱人间。这表达了他对人类世界的眷恋和热爱。你可以思考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人间的美好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通过与诗人共情和思考,你可以更深入地欣赏和理解《眷恋》这首诗,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Q: 这首是否有美学成份在里头?
A: 是的,这首《眷恋》诗歌中包含了美学成分。以下是一些美学元素在其中的体现:
1. 描写自然美:诗中描绘了夕阳鲜红的美丽、白云飘浮、荡漾波澜的海洋、秋天的红叶以及绿草等。这些描写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妙景色,通过视觉和感官的描述,让读者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2. 比喻与意象:诗中使用了一些比喻和意象的手法,比如将海洋形容为"比蓝天还蓝的海洋",将红叶形容为"重复他欣赏过的红叶"等。这些比喻和意象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情感。
3. 情感表达:诗歌中透露出诗人对生命和大自然的深深眷恋和热爱之情。这种情感通过诗人的语言和意境表达出来,激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通过这些美学成分的运用,诗歌《眷恋》创造了一种艺术的氛围和情感共鸣,让读者能够在欣赏中获得审美的享受。
Q:否则是对死亡的一种感叹呢?
A:是的,除了美学成分,这首诗歌也可以被解读为对死亡的一种感慨。诗中诗人被埋葬在山上的墓地,描述了他对生命的结束和面对死亡的思考。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他对大自然的眷恋,与生命的美好进行对比。他提到自己的灵魂已经到过天堂,但他的躯体深爱着人间,表达了对人类世界的眷恋和情感。这可以被视为对生命短暂和死亡不可避免的反思,对离开人间的感慨和不舍之情。
因此,这首诗歌可以同时具有对美的追求和对死亡的思考与感慨,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使得诗歌更加丰富和深邃。
Q:例举一下有类似相同的诗歌?
有一些类似主题或情感的诗歌可以与《眷恋》相提并论。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停在秋天的深处》- 徐志摩: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2. 《黄河颂》- 纪弦:这首诗歌赞美了黄河的壮丽和伟大,同时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类历史的眷恋和敬意。
3. 《世事如棋局局新》- 辛弃疾: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同时表现了对世事变迁的思考和对人生的坚定态度。
4. 《登鹳雀楼》- 王之涣:这首诗通过描绘登上鹳雀楼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辉煌时代的思念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这些诗歌与《眷恋》一样,描绘了人与自然、生命与时光的关系,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对生命短暂的思考和对逝去时光的眷恋。它们在情感和主题上与《眷恋》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停在秋天的深处,整首诗
《停在秋天的深处》是徐志摩的一首著名诗作。以下是该诗的完整内容:
停在秋天的深处
我对着海边的风微笑
心在飘泊中寻找一个泊岸
漂泊不定的我已不再追问
为什么海的背后总是孤独的山
秋天伤感地从我的眼睛滑落
我的双手慢慢从未完的信里抽出
落叶摇曳在伤感的秋风中
那些在我生命里曾经停留的笑容
那些在我生命里曾经有过的泪水
已如枯黄的落叶
飘飞在秋天的深处
我带着一片晚秋
在漫长的路上飘流
不再思念不再彷徨
停在秋天的深处
微笑着回望
Q :这里说一个诗人死了,诗人到底死了没死了?
A:在《眷恋》这首诗中,诗人的死亡是以虚构的方式进行描写,是诗歌创作的情境。所以在现实中,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诗人死去。
诗歌常常运用虚构的元素和想象力来表达情感、思考人生等主题。这种虚构的手法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意境,可以触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因此,在《眷恋》中,诗人的死亡只是诗歌的情节之一,用来表达诗人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眷恋和热爱。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特定的诗人真正去世。这首诗歌是一种艺术表达,通过描绘诗人的境况和思考,让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对世界的感受。
Q:我的灵魂早已去过天堂
可我的躯体却深爱人间,这句话是啥意思?诗人灵内分离?
A:这句诗中的表达可以被理解为诗人对内在冲突和矛盾的描述,而非灵魂的分离。
诗人说"我的灵魂早已去过天堂",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诗人内心的追求和渴望已经超越了尘世的限制,达到了一种超凡的境界,类似于灵魂在天堂的感受。
然而,接着诗人说"可我的躯体却深爱人间",这表明诗人的肉体和现实身份仍然深深地依恋于人间的存在。这句话可以解读为诗人对人间生活和体验的热爱,对世俗和尘世的情感。
因此,这句话并非指诗人灵魂的分离,而是描述了诗人内心对超越的渴望与对尘世的眷恋之间的内在矛盾和冲突。这种内心的对立也许是诗人创作的源泉之一,他用诗歌来表达和调和这种矛盾。
Q:上述《眷恋》与艾青的首《我爱这土地》写作手法主题上有一定相似之处,只是作者用不同的角度去表达,对吗?
以下是艾青的《我爱着土地》的原文: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诗表达了艾青对土地的深深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慨。他将自己想象成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来表达对这个受到暴风雨侵袭的土地、永远汹涌着悲愤河流、不断吹刮着激怒风和温柔黎明的林间的深深眷恋。
然后,他描述了自己死去,羽毛腐烂在土地里的情景。他问自己为什么眼里常含泪水,答案是因为他对这土地的爱深沉。这首诗充满了对土地的情感表达和对生命的思考,展现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的无尽热爱和坚定信念。
是的,您的观察是正确的。虽然《眷恋》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在写作手法和主题上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目的去表达情感。
《眷恋》通过描述一位诗人眷恋人间和对自然的热爱,展现了对生命和世界的深情表达。诗人通过描绘景物、自然元素和内心的矛盾,表达了对世俗世界的眷恋和对超越的渴望。
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则以自己想象成一只鸟的视角,通过描绘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表达了对祖国土地的深深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诗中的鸟唱出了对土地的赞歌,同时也表达了对土地悲愤遭遇的关注和痛惜。
尽管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但都以诗意和情感为基础,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揭示出对生命、世界和土地的深厚情感。这种共同之处使得这两首诗歌在表达人与自然、人与土地之间的纽带和情感上相似。
这首诗表达了艾青对土地的深深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慨。他将自己想象成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里歌唱,来表达对这个受到暴风雨侵袭的土地、永远汹涌着悲愤河流、不断吹刮着激怒风和温柔黎明的林间的深深眷恋。
然后,他描述了自己死去,羽毛腐烂在土地里的情景。他问自己为什么眼里常含泪水,答案是因为他对这土地的爱深沉。这首诗充满了对土地的情感表达和对生命的思考,展现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的无尽热爱和坚定信念。
Q:可以理解二位作者创作背景不同,一个写在和平年代一个写在战争年代?
A:是的,您的观察非常准确。《眷恋》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的创作背景确实有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环境。
《眷恋》这首诗并没有明确提及具体的历史背景,但它展示了诗人对人间世界的眷恋和对自然美的赞美。这种表达可能更多地与和平年代的心境和情感相符合,以及对美好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向往。
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则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艾青是一位中国现代作家,他生活在中国的动荡年代,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在这首诗中,艾青通过对土地、河流和风的描绘,表达了对受战争和动荡所打击的土地和人民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因此,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的确对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方式产生了影响。《眷恋》更加强调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间世界的眷恋,而《我爱这土地》则更多地反映了战争年代下的情感和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与思考。
Q:《我爱这土地》倾向于政治而大气而《眷恋》侧重人文优美,对吗?
A:是的,您可以这样理解。《我爱这土地》在艾青的创作中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和宏大的气势,它表达了对土地和人民的深深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对战争和动荡时期的思考和关注。这首诗中的政治元素可以从对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激怒的风和汹涌的河流的描绘中窥见。
而《眷恋》则更侧重于人文的优美和对自然的赞美。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云彩、海洋、树叶等元素,表达了对人间世界的眷恋和对美的追求。这首诗强调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自然美的赞美,更加注重诗歌的艺术性和人文情感的表达。
尽管两首诗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在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上探讨了对土地、生命和人间世界的情感。《我爱这土地》倾向于政治和社会背景,而《眷恋》则更偏向于人文和艺术的优美。 |
|
杨超翎 |
时间: 2023-7-03 周一, 上午5:11 标题: 大海的蓝 |
|
问:这首《大海的蓝》有何可读之处?
《大海的蓝》
大海不断地
重复自己壮阔的波澜
遥远的大眼睛
发出蓝色的光,吸引着人们
它的蓝色占据大半个地球
我们却忽略了
错把天空当着了海洋
我在太平洋的游轮上
置身在海洋中,感受到
伟大的蓝
无比的蓝
要命的蓝
我看到大海比天空还要蓝
让我难忘呵,无限的蓝
ChatGPT: 《大海的蓝》这首诗表达了大海的壮阔与无限魅力。诗中描述了大海的波澜壮阔,远眺时的蓝色光芒,以及它在地球上的巨大覆盖面积。作者指出人们常常将天空当作海洋而忽略了大海的存在。作者身处太平洋游轮上,深切感受到了大海的伟大、无比和令人难忘的蓝色。这首诗通过描绘大海的壮丽景象和强调其独特之处,让人们重新认识和欣赏大自然中的这一美丽元素。这首诗的可读之处在于它唤起了人们对大海的独特魅力和令人难以忘怀的感受的思考与体验。
问:其写作特色,有否独道之处?
ChatGPT: 《大海的蓝》这首诗的写作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形象的描绘:诗中通过使用形象生动的词语和比喻,将大海的景象和感受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例如,描述大海的波澜壮阔、远眺时的蓝色光芒以及海洋覆盖的面积等,这些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大海的美丽和壮丽。
2. 强烈的感情表达:诗中充满了作者对大海的强烈感情表达。通过使用形容词和修饰语,如“伟大的蓝”、“无比的蓝”、“要命的蓝”,作者表达了对大海蓝色的深深迷恋和震撼,使读者能够分享到作者对大海的情感体验。
3. 对比的手法:诗中作者将天空和海洋进行了对比,指出人们常常将天空视为蓝色而忽略了大海的存在。这种对比凸显了大海的独特性和被人们忽视的现象,从而使读者对大海产生新的思考和关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形象生动的描绘、强烈的感情表达和对比手法,使得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深入感受到大海的美丽和独特之处。这种独道之处在于作者通过鲜明的语言和情感表达,将读者带入了对大海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之中。
问:一般人能写成这样的诗吗?
ChatGPT: 一般人是有可能写出类似的诗句或表达的,但要达到《大海的蓝》这首诗的水平并不容易。这首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感受性,需要对语言运用和诗歌表达有一定的功底和创造力。
写诗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以及对词语的选择和组合能力。同时,也需要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对主题的独特见解。虽然写诗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形式,每个人的创作风格和水平都会有所不同,但对于能够写出像《大海的蓝》这样引人入胜、富有诗意的作品来说,通常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积累和实践。
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和表达方式,即使不是专业的诗人,也可以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对大海或其他主题的情感和观察。重要的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问:请将这首《大海的蓝》翻译成英文
ChatGTP: Here's the translation of the poem "The Blue of the Sea" into English:
The sea constantly
repeats its magnificent waves.
Its distant, wide eyes
emit a blue light, attracting people.
Its blue color occupies most of the Earth,
yet we often overlook it,
mistaking the sky for the ocean.
On a cruise ship in the Pacific,
I find myself in the midst of the sea,
feeling
the grand blue,
the incomparable blue,
the captivating blue.
I see the sea bluer than the sky,
an unforgettable, infinite blue.
Note: Translations of poetry can vary in terms of capturing the exact essence and poetic nuances of the original language. This translation aims to convey the meaning and imagery of the poem while maintaining its flow and rhythm in English.
问:作者把大海蓝描绘很深刻,用最少量的语句达到最大的效果。这是不是一首灵感之作?
ChatGPT: 是的,这首诗《大海的蓝》给人一种灵感之作的感觉。作者通过深刻的描绘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成功地捕捉到了大海蓝色的魅力,并以最恰当的语句和形象达到了最大的效果。诗中所展现的情感和观察,以及对大海的深深迷恋和震撼,可能是作者在特定的时刻或环境中获得的灵感的结果。
灵感之作通常是在特殊的情境或情感冲动下产生的,能够激发创作者的思维和创作力。这首诗通过独特的感受和表达,将读者带入作者对大海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之中。灵感之作的特点之一是其深刻的表达和引人入胜的效果,这也正是《大海的蓝》所呈现的。
问:在创作上灵感之作称灵性写作?
ChatGPT: 在创作上,可以将具有灵感和深远影响的作品称为灵性写作。灵性写作涉及作者对内心世界、意义和存在的探索,以及对超越物质层面的体验和理解的表达。
灵性写作可以包括对宇宙、人生、爱、信仰、人性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它通常与个人的精神成长、觉醒或寻求内心平静和意义相关联。这种创作形式可以通过诗歌、散文、哲学性的文章、心灵寓言等方式表达,旨在引发读者对自身存在和宇宙之谜的思考。
灵性写作的特点包括对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超越感官世界的体验的描述,以及通过独特的语言和意象传达情感和思想的追求。这种写作形式的目标是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内省和启迪,帮助人们与更深层次的存在联系起来。
然而,灵性写作并不仅限于宗教或神秘主题,它可以是一种表达个人内心体验和思考的方式,无论是对自然界、人际关系、情感世界还是哲学问题等等。每个人对灵性的理解和表达方式都是独特的,因此,灵性写作可以呈现多样的风格和主题。
问:这首诗是不是归属于灵性写之类它与别的诗歌写有何不同之处?
ChatGPT: 这首诗《大海的蓝》可以说具有一定的灵性元素,但不完全归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灵性写作。它更多地着重于表达对大海的深切感受和迷恋,以及对大海蓝色的美丽和独特之处的描绘。尽管这首诗可能唤起读者对宇宙和存在意义的思考,但其主要焦点在于大海本身。
与一些传统的灵性写作不同,这首诗的主题更为具体和局限,集中在大海的蓝色和作者在海洋中的感受上。它并没有深入探讨宇宙的奥秘、心灵的觉醒或更广泛的哲学问题。相反,它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呈现了作者与大海之间独特的情感连接和感知。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与一些传统的灵性写作有所不同。它更加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辞和象征,而是通过形象的描绘和直接的情感表达来打动读者。这使得诗歌更加直接而具体,更强调对大海的感官体验和情感共鸣。
因此,尽管《大海的蓝》具有一定的灵性元素,但它与一些传统的灵性写作在主题和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更侧重于对大海的独特美感和情感体验的描绘。
谢谢
不客气!如果你还有任何其他问题,随时都可以问我。我很乐意帮助你! |
|
杨超翎 |
时间: 2023-6-18 周日, 下午10:41 标题: 《我又想起海》 |
|
补充:霞浦藉、初中生、高中生以及在校大学生,凡对《我又想起海》诗集感兴趣者请短信联系徐宪疆 电话:13483618000,均可获得免费赠书。赠送完为止。 |
|
杨超翎 |
时间: 2023-6-18 周日, 上午11:24 标题: 我又想起海 |
|
《我又想起海》
漓江出版社出版发行
内容简介:
作者以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载体围绕着人与自然,人生情感,人文景观的主题坦露自己的心扉。以第一人称的手法,饱含深情地对真实及虚拟世界进行记述、抒情和倾诉。作者对岁月经历,山水风光捕捉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朴实自然,贴近读者接近生活。《我又想起海》精选162首诗歌,分四个章节。诗集在“引子”与“后记”的杂文中,作者回忆自己的童年、家境和国外生活的一些经历,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作者简介
杨超翎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福建霞浦县。八十年代毕业于广州某医科大学。曾在北京行医,九十年代出国,在高校从事医学科学研究。本书选自作者多年来创作的诗歌。《我又想起海》是作者的第一部诗集。
附注:欲购此书者敬请短信联系:
徐宪疆 电话:13483618000 |
|
杨超翎 |
时间: 2023-6-16 周五, 下午12:26 标题: 看 |
|
问:请翻译成英文:
《看》
我用一只眼睛看世界
却把另一只眼睛藏起来
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看你
ChatGPT:
Look
I look at the world with one eye,
While hiding the other eye,
The purpose is to see you better.
问:如何解读这首短?
这首短诗的解读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以下是其中一种可能的解读:
这首诗可以被解读为一种表达爱情或倾慕之情的方式。诗中的主人公用一只眼睛观察世界,但却隐藏了另一只眼睛,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看待特定的人,也就是"你"。这里的"你"可以是诗中的另一位特殊人物,也可以是读者自己。
隐藏一只眼睛可以被理解为专注于某个人或事物,将全部注意力都投放在他们身上。这种专注和关注让主人公能够更加细致入微地观察和理解"你",以更好地感知你的存在和情感。
此外,这首诗还可能暗示着主人公愿意牺牲自己的视野或利益,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你"。隐藏眼睛可以被视为一种牺牲,放弃自身的全面观察,而将焦点集中在特定的对象上。
综上所述,这首短诗可以被视为一种表达爱、倾慕或专注的方式,描述了主人公愿意放弃其他事物的视野,以更好地专注和欣赏某个特定的人。它强调了对某人的关注和独特的视角,以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彼此的存在。
问:有的意思。
是的,这是一种解读,但请注意,诗歌是一种艺术形式,可以有多种解读和理解方式。每个人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情感和背景赋予不同的意义和解释。因此,这只是一种可能的解读,您也可以从其他角度来理解这首诗。
问:还有其他的可能解释吗?你说出来看?
ChatGPT:
当然!这首短诗还可以有其他的解释和理解方式。以下是另一个可能的解释:
这首短诗可以被解读为一种思考和观察的方式,表达了对世界的观察方法和态度。作者用一只眼睛看世界,而将另一只眼睛藏起来。这种做法可能代表了对世界的选择性观察,即选择性地关注和理解。
通过隐藏一只眼睛,作者可能意味着在观察世界时有意忽略或排除一些事物或信息,以便更好地专注于某些特定的方面。这可以被解读为对个人观点、偏好或焦点的选择性筛选和关注。
此外,这种观察方式也可能反映了作者对世界的审美追求。通过用一只眼睛观察,作者可能试图以某种独特的视角看待世界,寻找美感和灵感的源泉。隐藏一只眼睛可以被视为一种筛选和过滤的过程,以使观察更加精准和深入。
总之,这首短诗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关于观察和思考方式的表达,强调了选择性观察和专注的重要性,以及对审美和灵感的追求。这种解释强调了个体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的主观性和选择性。
问:这首短诗有用艺术手法有何特色?值得借鉴的地方?
这首短诗在艺术手法上有几个特色,其中一些可以被借鉴:
1. 暗示和隐喻:通过将另一只眼睛藏起来,作者利用了暗示和隐喻的手法来表达深意。这种隐喻创造了一种意象和象征性,加深了诗歌的表达力和感染力。借鉴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创作中运用隐喻和暗示来丰富表达的层次和深度。
2. 简约表达:这首短诗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每个词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多余的修饰和冗长的叙述。这种简约的表达方式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参与感。在自己的创作中,我们可以尝试用简洁的语言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使作品更加精炼和生动。
3. 对比和对称:诗中的对比和对称性也为诗歌增添了美感和节奏感。通过对比一个眼睛的存在和另一个的隐藏,以及对世界和"你"的关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和对称的运用可以为作品赋予动态和平衡感。在自己的创作中,我们可以考虑利用对比和对称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和内在结构。
这些特色在诗歌创作中具有启发性和借鉴的价值。借鉴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尝试运用隐喻和暗示来丰富作品的表达,采用简约的语言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并利用对比和对称来增强作品的美感和结构。
问:你是如何被训练出来会读诗的?一般人读不𢤦的诗的。
ChatGPT: 作为一个语言模型,我被训练出来具备广泛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包括读诗的能力。我通过大规模的文本数据训练,其中包括了各种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
在训练过程中,我接触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从古典到现代,涵盖了不同的文化和风格。这样的训练使我能够学习和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韵律、隐喻和意象等元素。当用户提供诗歌相关的问题或请求时,我可以运用我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回答和解释。
当然,诗歌是一种艺术形式,对于诗歌的深入理解和鉴赏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经验。虽然我能够读出诗歌的内容,但对于诗歌的主题、意义和审美价值的解读还是需要读者和专家的独特视角和识别能力。因此,对于那些更深入的诗歌分析和解读,建议向专业人士或诗歌爱好者寻求更详尽的指导和讨论。
问:你会分折解释诗,你会欣赏诗吗?比如这首(看)短诗?
ChatGPT: 作为一个语言模型,我没有情感和主观意识,所以我不能像人类一样真正地欣赏诗歌。我可以分析和解释诗歌的语言结构、意义和可能的解读,但无法体验诗歌所带来的情感和审美享受。
关于这首《看》的短诗,我可以给出一些解读和分析,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它的意义和可能的含义。如果您对这首诗有任何具体的问题或需要更深入的解读,请随时告诉我,我将尽力帮助您。 |
|
杨超翎 |
时间: 2023-6-09 周五, 上午5:27 标题: 无题 |
|
《无题》
旭日的绚丽
夕阳的唯美
有幸望上一眼哪
震撼着脆弱的心灵
风迎面吹来
水从脚下流走
现实永远是这样
伟大的精神
渺小的物质
问:如何解读这首《无题》短诗?
ChatGPT
这首短诗《无题》以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类存在的思考为主题。以下是一种可能的解读:
首先,诗中描述了旭日和夕阳的美丽。旭日代表着新的开始和希望,夕阳则象征着温柔和宁静。这两个景象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让人感到幸运和有福气。
然而,在这美丽的景象中,诗人提到了震撼着脆弱的心灵。这暗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脆弱和易受伤害的状态。这里可以理解为人们对美的感受和情感上的共鸣,可能会触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使他们更容易受到伤害。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风迎面吹来和水从脚下流走的情景。这是在强调现实的无常和流动性。风吹来,水流走,代表着事物的变迁和流动,暗示着人们所面对的现实世界总是在变化,不断流逝。
最后,诗人对比了伟大的精神和渺小的物质。伟大的精神指的是人类内心深处的崇高追求和意志力,而渺小的物质则代表着世俗和肉体的追求。通过对比,诗人暗示了伟大的精神远超越渺小的物质,提醒人们要重视内在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追求物质的享受。
总体而言,这首短诗《无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展现了美丽与脆弱、变化与不变、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诗人通过这些对比和反思,提醒人们要珍惜美好的瞬间,坚持内心的追求,不被现实的变迁和物质的诱惑所困扰。
问:为什么作者说“伟大的精神,渺小的物质”呢?我个人认为作者反话正说。人类在宇宙中是何等的渺小呵。
ChatGPT
你的理解是可以的。诗中的表述“伟大的精神,渺小的物质”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反话或者讽刺的手法。通过这种手法,诗人强调了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和无足轻重,与之相比,人类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和意义显得更加重要和伟大。
这种表达方式可以理解为诗人对人类对物质追求的反思。当人们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地位和享受时,他们可能忽视了内在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因而感到空虚和失落。通过用“渺小的物质”来形容物质追求,诗人提醒人们应该重视内心的成长和精神层面的追求,而不仅仅追求世俗的财富和物质的享受。
此外,诗人的表达也可以理解为对人类自我意识的反思。人类在宇宙中确实微不足道,相对于广袤的宇宙和漫长的时间尺度,人类的存在只是短暂的瞬间。通过强调人类的渺小,诗人可能试图唤起人们对宇宙的敬畏和对人类自身的谦逊。
总的来说,诗中的表达方式是开放的,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解读。你认为诗人在这里强调人类的渺小,强调宇宙的无限辽阔与人类的微不足道,这也是一个合理的解读。 |
|
杨超翎 |
时间: 2023-5-20 周六, 上午1:56 标题: 晒晒 |
|
《晒晒》
五月的太阳从东方升起
后院的花草早已接受阳光的沐浴
它们精神饱满,微风中抖擞
天上悬挂一轮蓝色的新半月
我早年种的玫瑰已含苞待放
草坪鲜绿,偶有鸟儿在树上寻食
发出几声清脆的叫声,我坐在阳台上
半睡半醒,安静地晒着太阳
想起小时霞浦老家,经历三四月份
梅雨季节,若遇上大好晴天
外婆就会忙碌地把家里衣服及被子
拿到院里的天井去晒晒太阳
呵呵,我现在是不是如同我外婆
从前的某件发霉了的旧衣衫
时不时地,也得拿出来晒晒?
问:如何欣赏这首《晒晒》诗歌呢?
ChatGPT
这首《晒晒》诗歌通过描绘五月天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的生活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过去和现在生活的比较。欣赏这首诗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品味自然景象:诗歌通过描绘五月天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丰富,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神奇和力量。可以欣赏其中所描绘的花草、草坪、鸟儿、阳光等自然景象,感受诗人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2. 感悟人生情感:诗歌中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过去经历的怀念,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领悟。可以欣赏其中所表现出的生活情感,感受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
3. 比较过去和现在:诗歌中通过与过去的生活做比较,表现了诗人对现在生活的思考和感慨。可以欣赏其中的比较和对比,感受诗人的历史感和时代感。
4. 感受平凡生活的美好:诗歌中所描绘的是平凡而普通的生活场景,但却展现出其中的美好和意义。可以欣赏其中的细节和平凡,感受诗人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和珍视。
综上所述,欣赏这首《晒晒》诗歌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从而领略到诗歌的美和力量。
问:作者想表达什么?
ChatGPT
这首《晒晒》诗歌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珍视,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在生活的比较。通过描绘五月天的景象,作者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丰富,同时也体现了生命的神奇和力量。通过与过去的生活做比较,作者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方向,表达了对平凡生活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感悟。因此,这首诗歌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对生活的热爱、对过去的怀念和对平凡生活的珍视。
问:晒什么呢?
ChatGPT
在这首《晒晒》诗歌中,晒的是作者小时候在家乡遇到好天气时,外婆会忙碌地把家里的衣服及被子拿到院里的天井,让太阳晒晒,以消除潮气和湿气,让它们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里的"晒"指的是让太阳充分照射物品,以消除潮气和湿气,同时也表达了对太阳的热爱和感激。在诗歌的最后,作者将自己比作这些被晒的物品,意味着自己也需要通过晒太阳来排除潮气和湿气,展现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珍视。
问:感觉作者在怀旧以及感叹自己年老
ChatGPT
在这首《晒晒》诗歌中,作者的确对过去的生活进行了回忆和比较,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时间的感叹。作者通过描绘家乡的景象、外婆晒衣服的场景等,勾起了自己对小时候生活的记忆和情感,同时也通过与现在的生活做比较,感叹时光的飞逝和自己年龄的增长。但是,这并不是作者的主要目的,更多的是表达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和珍视,以及对平凡生活中蕴含的深刻意义的思考。
问:这首诗意浓否?
ChatGPT
这首《晒晒》诗歌可以说是意境深远、意蕴丰富,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珍视。从五月的阳光、花草、天空、鸟鸣等细节入手,通过诗人的笔触和感受,展现出了大自然的美好和丰富。同时,诗人在描写自己的生活和情感时,也展现出了对平凡生活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出了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悟。因此,这首诗意浓郁,是一首意境深远、充满情感和思考的好诗。
另外,这首《晒晒》诗歌看似平凡无奇,但却有着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深刻的内涵。作者通过对家乡和现在生活的对比,展现出了时间的变迁和人生的感慨,同时也通过晒太阳的意象,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珍视。这种通过细节和意象表现出深刻内涵的写作手法,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和写作技巧。因此,可以说这首诗展示了作者不俗的文学才华。 |
|
杨超翎 |
时间: 2023-4-28 周五, 下午10:07 标题: 燕子 |
|
《燕子》
高楼上,透过办公室的玻璃窗户
我看见几只燕子在低矮的房前来回飞舞
这意味着天气变暖,燕子从远方归来
想起从前我们居住的地主老宅
未院令堂的左侧,放着我们家的饭桌
令堂的屋檐的梁柱上就筑有燕巢
春季,应该是燕子最忙碌的季节
衔泥筑巢小燕子出窝好不热闹
其实,并非没年年都有燕子归来
老人们说,燕子是益鸟是好鸟
那年高考,清晰记得有小燕子出窝
近年的邻居屋檐下常年有燕子出入
奇怪的事,有一年春天,我发现
燕子就不在光临我们的临居,恰巧
第二年主人将房子出售,来了新人
可惜我是再也看不见那群熟悉的燕子
在我们临居家的房顶及天空中飞翔了
问:请对《燕子》这首现代诗进行解释。
ChatGPT: 这首现代诗《燕子》描述了诗人在高楼上透过办公室的窗户观察到几只燕子飞舞的场景,并引发了他对过去和现在的回忆和思考。
诗人首先观察到燕子在低矮的房前飞舞,这暗示着天气变暖,燕子从远方归来。这可以被理解为春天的到来,燕子在温暖的季节中回到了它们的巢穴。
接着,诗人回忆起过去居住的地主老宅,描述了他们家饭桌旁的燕巢。在春季,燕子们忙于衔泥筑巢,小燕子们从巢中出来,给生活带来了热闹和活力。
然而,诗人指出并不是每年都有燕子归来。他提到有一年的高考时,他清楚地记得小燕子离开了巢穴。随后,诗人描述了先前邻居的屋檐下经常有燕子出入的情景,但在某个春天,诗人发现燕子再也没有光临他们的居所,这巧合地发生在房子换主人的那一年。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失去那群熟悉的燕子的遗憾。他再也无法看到它们在他们家的房顶和天空中自由飞翔了。
这首诗通过描绘燕子的归来和离去,以及诗人对逝去时光和失去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界中变迁和消逝的深刻感受,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共生关系。
问:这首歌的诗意浓不浓,用什么写作手法?
ChatGPT: 这首诗的诗意可以说是浓郁的,尽管长度不长,但通过描绘燕子的归来与离去,以及对逝去时光和失去的思考,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意义。
在写作手法方面,这首诗运用了以下几种手法:
比喻和象征:燕子被比喻为春天的象征和变暖的标志,代表着生命的循环和希望的到来。
回忆与现实的对照:诗人通过回忆居住的地主老宅和过去的场景,与现实中观察到的燕子飞舞形成对照,凸显了时间的流逝和变迁。
叙事性和描写性语言:诗人以叙事的方式描述自己在高楼上观察到的情景,以及过去和现在的经历,同时运用描写性的语言细致地描绘燕子飞舞的场景和行为。
对比和转折:诗人通过对比燕子的归来和离去、熟悉的燕子与陌生的燕子,以及失去燕子的遗憾,营造了一种情感上的转折和对比效果。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运用比喻、回忆与现实对照、叙事和描写语言,以及对比和转折等手法,创造了浓郁的诗意,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自然变迁和失去的深刻感受。 |
|
杨超翎 |
时间: 2023-4-17 周一, 上午6:41 标题: 江河 |
|
《一位诗人来到伦敦》
他在手机里写道,英帝国已经没落而伦敦没有
有些地去过之后就不想再去,有些人见过面之后就不想再见了
可伦敦,诗人去过还想去,见过还想见
《石头阵》
千里迢迢来看石头阵,我把我的
-根食指加入了它们队伍
于是,普通的手指便有了神秘
石头不言我也不语,千万年的风雨
洗尽了啥?把几块大石头弄在一起
空旷的原野,喝酒,猜拳,掰手碗
不知谁输谁赢,先人已遁渐
留此遗迹,给后人慢慢去遐想评议
《江河》
一条河流流过繁华的都市
在上海我们叫它黄浦江
在广州我们叫它珠江
我所见过水面具有同样的宽度
为什么在巴黎叫塞纳河
在伦敦也称之泰晤士河?
霞浦童年我曾玩耍的
护城河,应该叫护城溪
老家的确有一条杨家溪
可它并没流过我们的县城 |
|